家長群掀起的風波,至今仍未消散。比起一個失控退群的爸爸,沉默的大多數是沒退群的爸爸媽媽。
近日,人民日報談家長群變味兒,實質上是由于家校關系沒有理順、家長與老師的角色沒有擺正,應該劃好家校共育的“經緯線”。簡而言之,讓家長的歸家長,讓老師的歸老師。
長期以來,這條“經緯線”涇渭分明很難,但無限延伸很容易。老師給家長布置超標的任務,家長對老師有種種期待。一來二去,有的變本加厲,有的艱難維持著一種緊平衡。當然,也有的在沉默中爆發了。
實際上,為了給家長和學生“減負”,無論是在家長群布置作業,還是要求家長批改作業,早就是教育部明令禁止的行為,然而這股風氣卻屢禁不止。
家長群里,*讓人不爽的是,老師把本不該家長做的事情給家長,而且很多功夫花在形式主義的事情上。這些家長眼中繁瑣而無用的事情,也來自老師承載的大量與教學無關的事務性工作。一紙禁令解決不了問題,不去系統性地調整教育方法,改變教師選拔考評機制,只會把矛盾從一個端口引向另一個端口。
家長群外,考試改革、學生減負、家長參與育兒,在幾種政策的夾縫中,關于孩子未來的焦慮始終存在,并隨著競爭加劇而變得與日俱增。不管政策如何改變,教育資源有限是客觀現實,自己的孩子要在漫長的幼升小、小升初、中考及高考中博弈未來,也是真真切切的。
這條主線之下,家長和老師往往難分你我,也很有可能都處于過載過勞的狀態。對教育*焦慮的地方往往并不是資源*缺乏的地方,反而是資源*富集的地方。一場對稀缺教育資源的**競逐,發生在大城市乃至不斷蔓延至二三線城市的新一代父母之間,成為他們在特殊處境中的時代選擇。
這些人本身在爭奪優勢教育資源的競爭中長大,進入職場后再去博得一份體面的工作,從而獲取相對優質的生活。為人父母后的他們,期望用教育這個*可及的資源,盡可能掃清孩子前程的種種障礙。
有人說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群。這話心酸,也矯情。被家長群綁架的家長們,雖早就忍無可忍,但大多數還是選擇了一忍再忍。
以父母之名,你便不是自己。美國經濟學教授德普克和齊利博蒂在《愛、金錢和孩子:育兒經濟學》一書中說,孩子數目少、對子女教育高度重視是典型的中產階層家庭模式。這個模式如今在中國很多城市似曾相識,生育被“冷遇”,教育被“熱捧”,家長高密度參與育兒。打開手機,家長群里的紛紛擾擾,折射的是一個新興階層慢慢崛起后,正陷入的集體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