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關注老人用健康碼難問題人們常說,一分錢難倒英雄漢,如今,卻是健康碼難倒乘車老漢。不久前,一則老人因無健康碼不能坐公交車的新聞引發了社會關注。
“上車得掃二維碼,沒有就走不了。”年近八旬的白發老人好不容易坐上了公交車,卻被公交車司機以此為由停車拒載。老人沒有智能手機,也不懂什么是二維碼,上車之后,面對司機的勸說手足無措。*終,司機叫來了民警,再由民警將老人送至目的地。健康碼本是為了疫情防控,可笑的是,前來勸老人的民警甚至沒有戴口罩!就因為沒有健康碼,連公交都不能坐,這讓那些不會用智能手機的老人如何出行?
在昨天的《主播說聯播》中,央視主持人道出了老年人在疫情防控中遇到的障礙,健康碼便是其中之一。**衛生健康委近日也公布了《探索老年癡呆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要求基層機構定期對老年人開展認知功能評估。健康碼這種東西,算得上我們日常出行、旅游過程中,基層里的基層了??缡〕鲇?、進圖書館等公共場所,通道口的工作人員首先要你出示的,就是綠碼,跟“自由通行證”一樣。
出示健康碼,對于手機不離身的年輕人自然不成問題,卻能讓一些不會用手機的老人寸步難行!不知不覺中,老年人們已經被這個數字化的時代拋棄了!在超市里買東西時,很少有收銀員會耐心地進行找零了,甚至有些柜臺都不備零錢了;去醫院就醫時,大廳里有著成排的自助掛號機器,人工掛號窗口早已消失不見……
這些東西,無疑是解放了勞動力,讓人們的生活效率更高了,卻也禁錮了另外一部分人?;ヂ摼W時代,老年人如何生存?互聯網時代的各種新技術驅動著人們不斷奔跑,耳聰目明、腿腳靈活的年輕人自然是越跑越快,沿途風景無限好。
那些慢悠悠走了大半輩子的老年人,如何輕易跑得起來?“健康碼”帶來的問題,不僅尖銳地反映了互聯網時代老年人的窘態,也是一種隱喻:人們的健康與自由,不僅體現為現實空間里的狀態,也體現為數字空間里的狀態。然而,很少有老年人能夠在數字空間里自由通行、健康生存。
先
石家莊網站建設消息截至2019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超2.5億,占總人口的18.1%。截至今年3月,在我國超9億的網民中,60歲及以上的網民群體占比僅為6.7%。這說明,盡管5G時代觸手可得,我們**還有相當一部分人生活在“無G”時代!如今,越來越多老人買了智能手機,連上了網,晚輩們手把手地教他們如何使用手機,甚至徒手畫出說明書來進行詳細教學。然而,即使跨過了“學會使用智能手機”這道門檻,數字鴻溝依舊存在!
健康碼只是其一,往深了講,他們所接觸的內容,也多是謠言、偽科學等低質量的“雜草”。一方面,老年人的信息篩選、判斷能力不強。
由于紙媒時代的思維慣性,很多老年人對任何打著媒體旗號的內容都會深信不疑。殊不知,現在很多所謂的媒體都是掛羊頭賣狗肉!他們無法判斷那些四面八方涌來的信息中,有哪些出自專業媒體,哪些出自“自媒體”。十分關注健康、養生信息的他們,又因缺少科學知識和判斷力,成為收智商稅的重點對象。
他們千方百計吸引年輕人時,根本沒有人想過我們還有2億多老年人!
即使是那些打著“銀發市場”主意的人,也只是把它純粹當做生意,缺乏人文關懷。一旦得不到回報,就會立刻撤退。
互聯網時代,世界越來越寬廣,老人的生存空間卻越來越狹窄。那些不會用健康碼的老人會是將來的我們嗎?在老人被趕下公交車的那則新聞中,*讓人寒心的是,一個個手拿智能手機的年輕人,要么是冷眼看戲,要么是斥責老人耽誤了他們的時間,居然沒有一個人肯站出來為老人說句話!
我們都知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后面還有一句話,孟子沒有告訴你,那就是:老吾老以及吾將老!雖然你現在還年輕,但總有**也會老去;雖然你現在還跟得上時代,但你能保證老了之后還有精力和能力學習,永遠不被時代拋棄嗎?
莫道桑榆晚,等一等這些老人吧!這里的“等一等”,并不是要讓科技進步慢下來、讓社會發展緩下來,而是要在鼓勵互聯網進入公共服務領域時,為老人們多留一扇窗,不要在無形中“淘汰”了傳統的服務方式與內容。技術有高度,但也需要溫度。
例如,疫情防控期間,健康碼的推出是好事,也要為“弱勢群體”另外設置紙質健康碼之類的選項。其次,在網絡使用方面,可以加強老年大學有關計算機和網絡使用相關課程的建設,組建相關培訓,保證通暢的學習渠道,防止出現想學卻無人教的現象。**,如何為老年人開發出適合他們的產品和服務,讓他們享受到熱鬧的網絡生活,同樣值得下的互聯網行業深思。
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不應將老人拋在身后。等他們,也就是在等將來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