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車烤駱駝、挖磚窯烤500斤牦牛、車輪炸雞,“食材整袋、整盆鋪撒……”“一年間,為制作吃播,用掉153頭牛、289只羊、688只雞、花費350多萬元。”“一場吃播的食材費用約五六千元,為吃播欠債七八十萬”……連日來,吃播“大胃王”浪費嚴重現象引發關注
讓“重口味吃播”下崗,打掉“假吃”、杜絕浪費,不等于“一刀切”對此類節目說“不”,反而是促使更多吃播“端正”飯碗的良機。
吊車烤駱駝、挖磚窯烤500斤牦牛、車輪炸雞,“食材整袋、整盆鋪撒……”“一年間,為制作吃播,用掉153頭牛、289只羊、688只雞、花費350多萬元。”“一場吃播的食材費用約五六千元,為吃播欠債七八十萬”……連日來,吃播“大胃王”浪費嚴重現象引發關注。
揭開行業畫皮,人們才發現,假吃、催吐,靠拼接鏡頭、后期剪輯貼上“大胃王”標簽等亂象叢生。對此,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網絡表演(直播)分會對各會員企業做出提示,堅決禁止在直播中出現假吃、催吐、獵奇、宣揚量大多吃,暴飲暴食,以及其他鋪張浪費的直播行為。一些短視頻平臺也做出了改變,搜索“吃播”將看到珍惜糧食的提示,不少曾經的吃播也已悄然摘掉“大胃王”標簽。
例如,MCN癮食文化下的“大胃王朵一”改名為“我是朵一呀”。而曾憑借“掃光8斤白米飯”“《天天向上》挑戰88碗面條”爆紅的密子君,
石家莊網站建設消息早在2018年開始,就在弱化“大胃王”標簽,取而代之的是美食密探等節目。
有人認為這次被媒體集中點名批評,以及針對吃播浪費糧食的大討論,可能會讓吃播行業徹底“涼涼”,砸了那些“大胃王”的飯碗。實則不然。我認為,讓“重口味吃播”下崗,打掉“假吃”、杜絕浪費,不等于“一刀切”對此類節目說“不”,反而是促使更多吃播“端正”飯碗的良機,讓他們走上享受美食、感受味蕾愉悅的轉型之路。
而告別“為流量拼食量”的病態模式,吃播們又該如何轉型?這里有一份吃播轉型不完全指南,**條路就是化古為新、傳播飲食文化。
中華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民以食為天”的理念深入人心。黃帝制造釜甑、教民建灶蒸谷的傳說、燧人氏鉆木取火、以化腥臊的故事,一直為人津津樂道。就連菜名都文化底蘊十足,在講究色香味的同時,融入了“吃文化”的內涵,比如以典故命名的柳浪聞鶯、掌上明珠、陽關三疊等菜。
說白了,深入挖掘中華飲食文化,就可打造一道道舌尖上的盛宴,何必非得將食量和流量畫等號,搞那些令人反胃又浪費的獵奇吃播呢?
第二條路則是創意化設計、細分吃播領域。深入分析“吃播紅人”列表,就會發現這一領域細分的趨勢早已顯現——有的重視場景感,精心設計劇情,促進健康消費;有的轉型旅游博主,通過零食測評、品評探店的Vlog,帶觀眾挖掘各地美食,順便帶貨;還有的會吃更會做,用一手好廚藝,為粉絲提供不一樣的觀感體驗;還有一位吃播小哥哥,吃播健身兩手抓,向粉絲普及健康飲食生活方式。
不管往哪方面轉,有兩點可以肯定。其一,吃播們想轉型成功,先要踐行熱愛美食、熱愛生活的理念,幫助人們發掘美食中的快樂。其二,拒絕舌尖上的浪費,成為一支真正吃嘛嘛香的隊伍,不負美食不負卿,才是吃播大胃王們端正“飯碗”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