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從微信、抖音、支付寶到茄子快傳、獵豹移動等產品都在強攻海外市場,快手、YY等公司在南美市場快速增長,BAT近年來也不斷在海外投資、落子布局等。目前來看,抖音海外版Tiktok算是中國互聯網出海比較成功的一個項目,從近期表現來看,它在美國本土
*近幾年,從微信、抖音、支付寶到茄子快傳、獵豹移動等產品都在強攻海外市場,快手、YY等公司在南美市場快速增長,BAT近年來也不斷在海外投資、落子布局等。目前來看,抖音海外版Tiktok算是中國互聯網出海比較成功的一個項目,從近期表現來看,它在美國本土、新加坡、日本、韓國、印度等**的下載排名逐漸與Facebook旗下的instagram并駕齊驅。在印度市場,Facebook和Instagram等平臺正面臨TikTok的激烈競爭。TikTok在印度擁有2億用戶。Facebook目前在印度有3億用戶,一場激烈的用戶爭奪戰已經打響。
中國互聯網出海是中國互聯網產業轉型和產能過剩需要分流的結果。隨著過去幾年國內移動互聯網市場結構的固化,流量與用戶滲透率基本上已經見頂,根據QuestMobile的《中國移動互聯網2019半年大報告》,中國移動互聯網月度活躍設備規模觸頂11.4億,2019年Q2用戶規模單季度內下降近200萬。整個互聯網產業突圍方向要么轉向尚未充分挖掘的下沉市場,要么轉向海外市場。
艾瑞咨詢《2018年中國移動互聯網出海環境全揭秘》顯示,2017年Q4出海企業已達到720個,中國互聯網的出海的主流方向是東亞、北美、東南亞等地。Tiktok是少數在美國市場進展不錯的玩家。
艾瑞咨詢《2018年中國移動互聯網出海環境全揭秘》
從全球的版圖來看,印度、東南亞是國內互聯網出海的**與重點市場。
比如,阿里斥資10億美元拿下東南亞**電商Lazada,投資了另一家東南亞電商平臺Tokopedia,在線支付平臺HelloPay、Mynt等,并入股新加坡郵政10.35%股份著手建立國際物流電商平臺等。
騰訊也在東南亞與印度市場動作頻頻,騰訊繼投資印度內容和社交網絡音樂Sharecha,在今年10月又參與了印度電商Udaan的5.85億美元的投資。此外,2018年1月美團也投資了印度尼西亞**生活服務平臺Go-Jek,后又參與了印度在線送餐服務Swiggy 的1億美元融資項目,雷軍順為資本也投資了印度社交電商品牌Meesho。頭條、快手之后,閱文集團日前在強勢進軍東南亞等等。
投中研究院院長國立波曾表示:“過去三年里,中國本土資本已成為東南亞科技投資的主力軍。從2016年-2019年上半年,中國資本總投資規模為132.11億美元,占東南亞科技類企業全球募資額的46.8%。”
與高調進軍東南亞與印度市場相反,市場版圖龐大的歐洲市場,是國內互聯網不愿意碰或者說不太敢去強攻的市場。比如TikTok將海外的重點戰略目標市場定為美國、日本和印度。之前英國也在其中,不過已經在新的戰略中被抹去了。
不選歐洲,是由文化差異、用戶價值與滲透空間決定
從用戶價值來看,歐洲人少ARPU高,東南亞等新興市場人多但ARPU低。綜合評判下來,整個歐洲的人群基數不低且單價高,是非常優質目標人群了。但中國互聯網出海為什么就是要忽略歐洲?
我們知道,互聯網講究網絡效應與規模效應,互聯網項目的價值上限主要取決三個因素:用戶群價值,滲透率、變現模式。一款產品的用戶體量是決定產品價值*根本的指標。而用戶群價值受目標市場GDP與經濟水平影響。
出海目標市場的選擇,互聯網用戶群規模大小與滲透率更關鍵,滲透率高,意味著蛋糕與市場增量所剩無幾,投資回報率低。滲透率低意味著更高的人口紅利與更低的進入門檻,根據《2018全球數字報告》顯示東南亞地區互聯網滲透率是58%,歐洲市場的滲透率達到了80%-90%。
這也意味著東南等發展中**的高質量的產品少,中國互聯網公司入局,是高維打低維,符合孫正義的時間機器理論。而歐洲市場用戶付費能力強,用戶價值高,但進入壁壘高。因此,雖然歐洲市場尚有不錯的存量用戶,但新興市場的增量空間更廣闊,挖掘增量比搶奪存量要容易的多,這也是為何中國互聯網廠商都有意無意的避開歐洲市場。
在以印度、東南亞為代表的新興市場中,盡管互聯網服務排名靠前的公司也是硅谷大廠,但是本土化程度不深,滲透率遠未達到歐洲市場的程度,中國的互聯網公司要在這些**打開局面要更為容易。
此外,還可以從文化、地域、土壤等諸多方面來看,無論是日本韓國東南亞地區,在文化上與國內有一致性與類似性,用戶對產品的體驗感知與心理上的文化認同層面,亞洲人的心理感知與共情力大致類似,但歐洲與美國文化更為契合,因此,歐洲互聯網當前被一眾硅谷大廠統治,盡管在隱私問題上,歐盟讓眾多硅谷大廠吃下了罰單,但是硅谷大廠不走,其他互聯網公司也進不來。
市場分散,硅谷巨頭已壟斷各領域市場
一般來說,一個**與地區的創業文化與土壤能夠決定該地區是否能吸納海外公司的進駐。但從孕育創業的環境土壤與培育新興產業的創新能力來看,歐洲已經在邊緣化。
早在多年前,沃達豐、西門子、飛利浦、諾基亞、愛立信、阿爾卡特等也是紅極一時的歐洲科技老牌巨頭,但如今大多已經隕落,而在互聯網領域,長期以來都是一片空白,被硅谷巨頭所壟斷。
道瓊斯統計數據曾經顯示,全球估值超100億美元的創業企業中有6個分布在美國,2個在亞洲,而這個數字在歐洲是零。全球市值**的20家互聯網公司中,美國占了11家,亞洲**占了9家,而歐洲同樣連一家都沒有。
歐洲基本被來自美國的互聯網企業攻陷。搜索是Google、社交是Facebook、Instagram、郵箱是Gmail,視頻是YouTube,社交媒體是Twitter,桌面PC辦公是微軟,電商是亞馬遜。因此,歐洲手機用戶可以說高度依賴谷歌等巨頭的產品服務,谷歌斷供華為移動GMS服務,華為要面臨的**損失市場可能就在歐洲市場。
因此,在互聯網的規模效應下,國內巨頭想在已有的互聯網主流(搜索、社交、視頻、電商等)領域搶奪已經被硅谷巨頭完全覆蓋壟斷的歐洲存量用戶市場,其難度可想而知。
在中國或者美國,產品推出渠道鋪開面對的是統一的幾億用戶的市場,但在歐洲小國林立,人口稀少、**政策與語言文化各異成為重大障礙。拿歐洲人口大國法國來說,它的人口總數是6699萬人(2018年)。對一家互聯網公司來說,6000萬人足夠生存,但在互聯網行業,6000萬用戶的市場總量即便拿下一半的市場份額,也不能做到足夠的影響力與規模,缺乏一個龐大的市場作為依附,互聯網產業也很難有規模效應。
石家莊網站建設消息歐洲有27個成員國(英國已脫歐),這意味著有27個不同法規監管稅收與文化市場與市場規則,就拿移動互聯網創業來說,做一個應用程序或者IT類企業級產品,要推廣到整個歐洲市場,要涉及到20多個語言版本與市場定位與用戶需求以及不同的政策限制,而歐洲不同**之間存在著不同的稅收、勞工政策,以及各種官僚主義障礙,這些天然的壁壘,是互聯網公司對歐洲望而卻步的重要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