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中國互聯網圈子一直在討論用戶下沉和產業下沉。但其實,美國互聯網圈子也在討論變化,因為他們也在變,而且變得很厲害。全球似乎正進入到第三波互聯網浪潮中,而這一波的特征,與前兩波完全不同。 這是美國著名投資者和企業家Steve Case提出的一個理論
這兩年中國互聯網圈子一直在討論用戶下沉和產業下沉。但其實,美國互聯網圈子也在討論“變化”,因為他們也在變,而且變得很厲害。全球似乎正進入到第三波互聯網浪潮中,而這一波的特征,與前兩波完全不同。
這是美國**投資者和企業家Steve Case提出的一個理論框架。我剛剛看完他和億萬富翁Mark Cuban的一個訪談,真是有趣,兩個美國投資者在討論的問題,中國大地上也在發生。我將先拋出Steve的結論,這個結論就是:
“現在我們正經歷的這一波浪潮,監管和政策將變得更重要。并且,你需要有不同的心態,因為你的整個‘伙伴關系’,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前兩天,我給一個很久沒聯系的朋友打電話。他以前在互聯網圈子,現在到了醫療科技。他和我說:“以前都看美國,因為互聯網項目可以抄啊。現在呢?比如說我在美國做醫療的朋友想來中國,可是一看,全不能做,因為兩個**的政策完全不同。”
另一些案例是:那些從科技切入到造車或醫療領域的企業家。容易嗎?真不容易,因為整個伙伴關系變了,你得與以前圈子完全不一樣的人打交道,并用完全不同的溝通方式去溝通協調。
而這也就決定了:硅谷信念的無效。
因為硅谷的信念,本質上是認為:無知是一種競爭優勢,天真是一種競爭優勢。就像當年的PayPal,幾個大男人,對信用卡行業一無所知,這種無知帶來了新的想法。可是,如果你對醫療一無所知,你能獲得你想要的伙伴關系嗎?你甚至都不知道,怎么去處理一堆的監管問題。
這就是第三波互聯網浪潮的兩個**特征:監管和政策,以及心態和伙伴關系。還有Steve的另一個結論:
硅谷,不會再像以前那么重要。
下面讓我們開始,來看看Steve Case思想框架中的這三波浪潮。
**波,發生在1985-1999年間。這一波的主題是:建立網絡世界所需要的基礎設施。
隨后的15年(2000-2015),整個美國互聯網圈子就在干一件事——“連接”:把所有人連到網上;把所有人連起來;以及,把所有人連到任何地方。軟件和App,是第二波的主題。
這個時期,主角是谷歌(連接信息)、亞馬遜和eBay(連接物品)、Facebook(連接人)。不久之后,蘋果推出iPhone,谷歌推出安卓,當每個人的口袋都有了超級電腦,移動經濟爆發了,全世界有了數百萬個App。而這些融合,都加強了第二波浪潮。
石家莊網站建設消息2014年底,硅谷**早期投資機構之一Andreessen Horowitz發布一份PPT,標題是“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而在PPT里,緊接著這句話的下一句是:Tech outgrows the tech industry。A16z指出:軟件正在吃掉全世界,科技業自身,已經容納不了技術發展的張力。
第三波浪潮隨后應運而生,創新開始“螺旋式下沉”。
與騰訊提出產業互聯網十分相似,自2016年開始的這一波,美國的企業家們開始挑戰世界上一些**的行業,包括:交通、醫療、教育、食品等等。
這一波的主題,是技術開始無縫地整合世界。另外,“互聯網公司”也不再是其中**玩家。實際上,它變成了這樣一個概念:很多產品都需要“互聯網化”,但是這些產品,并不是由互聯網所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