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信息安全問題自互聯網誕生之時起就如影隨形,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廣泛普及,終端設備爆炸式增長更是讓這一問題時刻牽動著人們的神經。近日,號稱革新手機全面屏概念的一款手機就刷爆朋友圈,不是因為其產品有多牛,而是被網友們稱為流氓軟件鑒別神器。在
個人信息安全問題自互聯網誕生之時起就如影隨形,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廣泛普及,終端設備爆炸式增長更是讓這一問題時刻牽動著人們的神經。近日,號稱革新手機“全面屏”概念的一款手機就刷爆朋友圈,不是因為其產品有多牛,而是被網友們稱為“流氓軟件鑒別神器”。在運行某些軟件時,它的攝像頭會突然默默升起,又默默縮回去,而這些軟件無一不是有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的“前科”。
無獨有偶,有用戶在沒有操作手機的情況下被系統提示百度輸入法正在錄音,這不禁讓用戶懷疑是否有一些軟件會不經授權對用戶進行偷錄或偷拍......
隨著移動支付時代的到來,我們的衣食住行都可以通過線上支付來完成,我們對手機越來越依賴,以至于手機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之而來的信息安全問題也成了籠罩在我們頭頂的巨大陰影。
事實上,軟件泄露用戶信息并不是一個偶然的事件,你運行的所有軟件都有可能泄露你的個人信息,甚至被黑客盜取兜售。美國東北大學的一些計算機科學學者研究了Android上超過1.7萬個熱門應用,他們沒有發現在沒有提示的情況下應用會突然啟用麥克風或發送音頻,但是他們發現應用會記錄手機的屏幕,并將相關信息發送給第三方。也就是說,應用會不經用戶授權自行錄制屏幕,包括用戶的個人信息、用戶隱私,甚至正在輸入的密碼,因為很多應用在輸入密碼時都會先顯示輸入的字母,然后才會變成黑色的符號。這意味著,不法分子可以輕易地從你手機里獲取你的個人信息,然后對你實行**詐騙。
石家莊網站建設消息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發布的《手機APP個人信息安全調查報告》顯示,被手機APP采集*多的個人信息依次是聯系方式、姓名和頭像,被調查者*擔心被采集的個人信息是身份證號和銀行賬號,*擔心出現的問題是個人信息被販賣或交換給第三方以及被利用從事詐騙和竊取活動。據統計,有89.62%的人認為手機APP存在過度采集個人信息的情況,41.16%的人在安裝或使用手機APP之前從來不看授權須知。
小到大眾點評展示好友去過的餐廳,大到黑客盜取用戶數據在暗網交易,用戶的恐慌程度可想而知,然而他們又不得不使用這些軟件來完成日常的生活和工作。用戶對手機的安全問題執著到偏執的程度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我們幾乎隨時攜帶著手機,它就像一個監視器一樣監視著我們的一舉一動。為什么你看到的廣告**得嚇人,即使不是通過偷拍偷錄,其他的追蹤方式也足以讓第三方全面地了解你。
在保障用戶信息安全上,手機廠商確實在努力,通常系統中都有應用管理權限,手機軟件在獲取某些權限之前都要得到用戶授權,但很多用戶根本不懂,也不知道怎么關掉。
難道,在保護個人信息安全上,我們真的束手無策嗎?
其實也不是!首先,在產品側行業要加強自律,企業必須加強對用戶信息安全負責的意識,增強產品的安全系數,避免在資本的誘惑中“蒙眼狂奔”,一出事情就四處推卸責任;其次,作為網絡的使用者,用戶更應該加強安全防范意識。不要輕易點擊不明鏈接,安裝不明軟件以及使用安全狀況不明的WiFi,在網絡中慎重填寫自己的隱私信息,以防被不法分子盜取,避免“銀行卡還在,但錢沒了”的悲劇再次上演。
當然,*為重要的還是在**監管層面,相關法律法律還有待進一步健全和加強,廣大民眾的個人信息安全才會有基本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