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夢想,兩手準備 盡管在金融領域動作頻頻,但與阿里、京東和百度不同的是,騰訊金融并沒有一個獨立品牌,而是分散在其他業務模塊中。通常說的騰訊金融,在騰訊的體系中對應的是FiT,但這并非騰訊金融業務的全部,例如微眾銀行就沒有被納入FiT中。 不過,
半個夢想,兩手準備
盡管在金融領域動作頻頻,但與阿里、京東和百度不同的是,騰訊金融并沒有一個獨立品牌,而是分散在其他業務模塊中。通常說的騰訊金融,在騰訊的體系中對應的是FiT,但這并非騰訊金融業務的全部,例如微眾銀行就沒有被納入FiT中。
不過,在域名上,FiT采用的是www.fitgroup.com的獨立域名,相比之下,無論是已經拆分的京東金融還是度小滿(百度金融),使用的均為二級域名,這很容易被外界解讀為騰訊已經在為未來金融業務的獨立運營做準備。
事實上*近幾年來,圍繞騰訊金融是否應該獨立運營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息過。2015年整合金融業務成立FiT,2016年金融業務成為騰訊未來寄予厚望的“半個業務”,2017年騰訊在金融領域繼續擴張,拿下多張牌照,騰訊的金融帝國版圖已經成型。
然而關于金融業務,馬化騰卻有不一樣的表述:如在2016年兩會期間,馬化騰稱成立金控公司只是形式上的,“關鍵是怎樣做好平臺”;而在2017年兩會期間,馬化騰再次表示,騰訊的互聯網金融業務不會在一個所謂的“金融集團”中來做,“我們沒有必要為了拆分而拆分”。
聯想到近日從監管部門傳出的消息,金控集團監管試點的首批試點機構為中信集團、光大集團、招商局、螞蟻金服、蘇寧集團五家企業,騰訊不在其中。據了解,這五家機構的共同特點都是屬于由實業型的金控公司,即主體公司為非金融機構,通過投資、控股兩種或兩種類型以上類型金融機構形成的金融控股集團公司,除了螞蟻和蘇寧,其余三家都是基本拿到全牌照的央企,此次螞蟻和蘇寧的入選,在代表**將過去處于監管洼地的互聯網金融納入監管的范疇,這對于志在做大金融業務的螞蟻和蘇寧來說,早日通過大考反而是一件好事。
而在騰訊,似乎又是另一種考慮。
石家莊網站建設注意到,在去年12月的財富論壇上,馬化騰對“兩個半業務”又有了新的闡述:“**是做通信和社交,第二是做數字內容,剩下的半個業務指互聯網+方面”。相比起*初的描述,“半個業務”已經不經意從金融變成了“互聯網+”。
而在今年4月在重慶召開的2018“互聯網+數字經濟峰會”上,“互聯網+”的提法得到了再次加強。馬化騰在大會發言稱日騰訊要“做好各行各業數字化的助手和連接器”,峰會首次設立金融分論壇,但分論壇并未集中在騰訊目前的金融業務發展上,而是圍繞“合作”,在反洗錢、交通出行、金融云等領域展開。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相比起近期京東、螞蟻金服等互聯網巨頭表態的“不做金融”,騰訊的轉身更早,也更為低調。這也很符合馬化騰低調內斂的粵商風格,騰訊的風格也一貫也都是做完再說、做好再說,2017年,隨著監管風向的轉變,騰訊一面在深耕支付、理財、借貸等金融業務、一面強調開放、賦能、連接,與金融機構進行合作的同時,在組織架構上依然保持著謹慎,而從近半年的調整來看,騰訊在金融上也變得更為內斂,在將一個個業務裝進微信的同時,金融業務也將會更多依附于微信平臺而存在。
但我們并不能將其簡單理解為騰訊在金融業務上“開倒車”。馬化騰曾經說過,騰訊的金融業務分為兩部分,其中騰訊投資的一部分(如微眾銀行)是“體外”,而自己做的“體內”業務才是*核心的業務。放棄金控集團的虛名,將越來越多的相關業務裝進微信“體內”,反而是騰訊和馬化騰“悶聲大發財”的表現。
馬化騰希望騰訊有朝一日能“做成互聯網上的水和電”,而如本文之前所總結,資本和流量被認為是騰訊的兩大核心能力,如果說微信的流量是“水”,那么裝進微信的金融業務就是“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半個業務”的降級后,騰訊并未放棄自己的金融夢想,而是在朝著這個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