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20 日上午,360 公司正式宣布關閉水滴直播平臺。并刪除所有直播相關功能,只提供安防監控功能,水滴直播平臺不復存在。 輿論的勝利,意味著大家對隱私擔憂暫時緩解,同時也為國內智能硬件行業上了一堂「為用戶打造產品該考慮哪些方面」的重要一課。 這
12 月 20 日上午,360 公司正式宣布關閉水滴直播平臺。并刪除所有直播相關功能,只提供安防監控功能,水滴直播平臺不復存在。
輿論的勝利,意味著大家對隱私擔憂暫時緩解,同時也為國內智能硬件行業上了一堂「為用戶打造產品該考慮哪些方面」的重要一課。
這起事件,表面上是因為個人隱私和直播功能直接沖突引發的矛盾,但更深一層的問題在于:當隱私空間和網絡服務出現矛盾,各自的邊界到底在哪兒?從現實中思考,當越來越多的聯網設備不可避免充斥我們生活時,服務者能否有一套更符合人們期待的設計準則避免類似的擔憂?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一點,無論任何時候,用戶隱私都應該得到保護,這是不可逾越的邊界。但與此同時,很多人在事件中產生出一種情緒:我們不應該再讓互聯網公司獲取我們的隱私,因為這讓我們生活變得糟糕。
這種聲音充斥在很多場合,但它是否正確?實際上,當我們提供隱私數據給互聯網,網絡提供給我們的方便遠遠大于我們的擔憂,更實際的情況是:你,我,我們很多人早已離不開這些服務。
從 PC 時代開始,不論是什么平臺,當你注冊時,不可避免的會提供出你的姓名、性別、年齡甚至更多信息,電腦未普及的那個時代,沒有接觸電腦的人會避免這樣的場景。但現在,幾乎人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機的今天,這些曾經屬于個人的私密信息變得越來越不夠私密,它們散落與網絡中各個角落,你并不能避免。
站在用戶角度,這些與自身相關的數據「換來」了相應服務。它們提供給你想要的生活,比如不用每一次叫外賣都添加地址,或者聽歌時更容易發現合胃口的音樂……這些默認被「交換」的數據如果不加以利用和創造,永遠是冰冷和沒有實際意義的,但當上傳到互聯網中,成為網絡公司提供服務的基礎時,被技術再造的這些數據和隱私,變成了各種方便的服務。
不能避免的同時,也在帶來更好服務,這是我們不該產生「再讓互聯網公司獲取我們的隱私,就會讓我們生活變得更糟糕」想法的原因。所以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如何通過監督,在享受服務的同時避免自己的數據被過度利用。
比如從視頻監控到視頻直播,這是數據邊界的變化。我們的數據已經很難再完全屬于個人,但這時候我們有權決定它們怎樣被使用。我們允許地圖 APP 可以獲取我們的地址,但這不意味著我們要告訴所有人我們都去過哪兒。我們允許外賣 APP 知道我們的口味,但不意味著全世界都要知道我喜歡吃什么討厭吃什么。
石家莊網絡優化消息水滴直播事件的焦點在于,攝像頭在采集數據并提供給用戶遠程監控家庭(或者戶外)的功能之后,想要更進一步加入直播功能,涉及到的是對用戶信息的傳播。數據采集和數據傳播是兩個區別分明的點,它們邊界一旦不夠明確,就會被公眾擔憂。水滴直播產品經理張西勝也在公開信中承認了自身的問題,如他所說:
「直播和安防監控之間,在 360 智能攝像機上完全是兩件事,絕大部分用戶的攝像機都是用來做監控的,做直播的用戶,需要經過數道復雜的流程才能發布直播。當然,我們把這兩種功能做在同一個硬件上,使得大家容易被誤導,這是我們需要反思的。」
這就是我們需要在互聯網生活中注意的:當我們把數據的采集權默認授權給互聯網公司時,它們需要更明確告訴用戶會用這些數據做出什么,在 360 智能攝像機上,即便直播功能默認關閉,對用戶來說這種「監控」和「直播」功能上的區別也需要被明確。一旦用戶和服務者雙方互相知曉的平衡被打破,用戶就會對服務產生質疑和焦慮,更進一步也許會引發安全隱患,這是問題所在,但也正是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直接關停水滴直播平臺也許是面對外界壓力*簡單粗暴的解決辦法,它能帶給很多人一次「勝利」,但并非解決問題的**方案,360 智能攝像頭*初并沒有直播功能,之所以會加入,原因在于一些用戶希望能夠直播給大家展示自家的寵物,或者自己的手工技藝,這些內容也隨著這次關停而消失。
直播功能曾是 360 智能攝像頭區別于市面上其它產品的一個特征,甚至在水滴直播和花椒直播加持之下,360 在直播領域還有非常明確的覆蓋。但它之所以到今天被關停,原因就在于沒有給用戶更加明確的提示出「監控」和「直播」的區別。如果能夠在市面上根據用戶的不同需求,推出特點鮮明的「直播版」和「非直播版」攝像頭,或者增加更加明確的特征區別直播和非直播時的狀態,也許能更有效的避免矛盾升級。當然,無論何時,用戶自身也要有保護隱私的意識。
引以為戒的同時,我們其實應該思考,當越來越多智能聯網設備進入家庭生活當中,成為我們生活幫手的同時,如何讓它們在采集用戶數據的同時,不讓人們產生過多焦慮。智能產品如何不讓人產生隱私焦慮
從產品設計角度出發,當產品在提供服務的同時要設計用戶隱私時,必須擁有足夠明確的讓用戶決定的權力,這一點在 Amazon Echo 上表現的非常明確。
作為智能音箱行業的開拓者,Amazon Echo 在一系列產品中都將靜音鍵作為主要物理按鍵設定在產品上,在用戶不希望談話內容被智能音箱采集時,這顆靜音按鍵可以從物理層面直接關閉拾音功能。
實際上盡管這樣做,Amazon 也在旗下產品 Echo Look 上遭遇過人們的質疑。極客公園曾經介紹過 Echo Look,在和人對話的基礎上,Echo Look 加入了攝像頭,讓用戶可以對著自己拍照并自動給出穿衣搭配的建議。產品發布后,不少人認為其隱私問題讓人擔憂,甚至有人對其非常排斥,因為在拍照并上傳云端之后,沒有人能保證它不被傳播出去。但事實證明,如果企業能將產品目的明確,并更主動給告知用戶,同時帶來更好體驗,就能減少人們的擔憂。
另一方面,AI 技術的加入也許能緩解隱私帶來的影響,以 Facebook 為例,過去人們總擔心自己的照片被人莫名其妙拿走,并發布在網絡上冒充,或者被用來做其它事,但通過 AI 技術對人臉更好識別,Facebook 加入了兩項新功能:
**,當其他人盜用你的照片并開設新賬戶,Facebook 會提醒你;
第二,當其他人上傳了包含你的照片,不管有沒有打上標簽,你都會收到一個推送。
不難看出,這兩個功能都通過 AI 人臉識別功能,在判斷出用戶的信息之后,給用戶消息提醒,盡量保護用戶隱私。雖然有部分聲音認為這是為吸引用戶回歸并給廣告主帶來另一種額外收益的功能(比如利用面部采集用戶喜好),但能看到的是,利用 AI 技術,我們真的有可能讓隱私不像過去那樣被人神不知鬼不覺盜走,這從另一個角度給我們帶來了解決隱私泄露的的方案。
除了對產品上更進一步考慮之外,*終的解決方案也許是規則制定和法律完善。在今年 6 月 1 日實施的《網絡安全法》中,提到對加強個人信息保護和懲治非法買賣個人信息等內容的明確規定。《網絡安全法》明確強調網絡運營者需要建立一套完整健全的用戶信息保護制度,一旦設計用戶信息的收集、存儲、處理和轉移,都需要明確與被收集者溝通,并在操作前取得被收集者同意。
不少公司也表示出類似的觀點,例如在今年烏鎮大會上,快手 CEO 宿華就談到用戶數據的問題,他認為「所有權,使用權,這些都應該站在用戶角度考慮,快手只有使用權。」而聲智科技副總裁李志勇此前曾談到「科技趨勢讓每個人都變成透明人,只有法規可以更好管理。」很多時候,互聯網野蠻生長的同時,人們的確需要更加嚴格的措施守護自己的權益。
我們或許真的無法避免越來越透明的生活,但當互聯網服務更進一步主導我們生活時,用戶,企業和政府都需要思考如何更好的解決隱私引發的焦慮。當家庭中出現越來越多智能產品,大到智能電視機,小到智能攝像頭,新到智能音箱,它們在為家庭提供方便,拉近我們和未來的距離時,這一點愈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