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在《此間的少年》里面,借助段譽的嘴,說了句名言人越長歲數,越有成佛的趨勢。 其實,在土妖看來,這句話應該改為人越出名,越有成佛的趨勢。 如果把這種佛性,照射到中國互聯網領域,可以發現一個個散發著佛光的身影。這種身影大致分為兩類:一類熱衷
江南在《此間的少年》里面,借助“段譽”的嘴,說了句名言——“人越長歲數,越有成佛的趨勢”。
其實,在土妖看來,這句話應該改為“人越出名,越有成佛的趨勢”。
如果把這種佛性,照射到中國互聯網領域,可以發現一個個散發著佛光的身影。這種身影大致分為兩類:一類熱衷于開壇普法,比如周鴻祎(360CEO)、傅盛(獵豹CEO),而另一類則擅長于隱忍和克制,比如王高飛(微博CEO)、張小龍等。
提到張小龍,這位中國*知名也*克制的產品經理,目前的表現似乎并不那么克制。微信小程序幾乎每兩三天,都會推出一些大大小小的功能;而微信本身,更新迭代也在明顯的加速。
近日
石家莊網絡優化獲悉,微信iOS版又馬不停蹄地發布了**的6.5.8版本。相比于以往的版本,此次升級變化可謂相當的大,除了表層的新功能之外,微信此次改版以及*近加速改版,相關的產品功能表現如何,背后體現產品**張小龍心態怎么的變化,以及中美兩國**的社交產品微信和Facebook的同與不同,更是土妖感興趣的。
在聊大佬與大話之前,我們不妨看一下**的微信iOS 6.5.8版本都有哪些新功能。這方面,土妖簡單總結了一下,新版本**的變化是,推出了實驗室這一新物種,用戶在實驗室里通過簡單的設置,就可以把“搜一搜”、“看一看”等重磅功能,調到前端頁面,其等級還相當之高,其優先級在“購物”、“游戲”之上。
Highlight卡包,改進收付款界面。
此次新版本一經推出,晚上就有好事者做了一張圖,對微信的主要功能打擊的友商進行標注:朋友圈——干微博;搜一搜——弄百度;看一看——踢頭條;附近的人——踩陌陌;購物——滅阿里;游戲——搞網易;小程序——削平果……
雖然網友的標注,帶有一定的戲謔成分。但是,一定程度上,也反應了如今的微信已然變得越來越龐大了。
2016年初,張小龍在其首次微信公開課上說出了其*知名的一句產品圣經,“好的產品應該讓用戶用完即走”。時隔一年時間,微信在對話、朋友圈、掃一掃、搖一搖、搜一搜、看一看、附近的人、購物、游戲、小程序等***的加碼,讓人不禁有一種歲月恍惚之感——微信不是在讓用戶用完即走,而是讓用戶用了走不出來。
如果以產出論英雄的話,基本毫無疑問,張小龍是目前*牛的產品經理,甚至都可以把“之一”去了。
根據騰訊2017年Q1財報,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躍賬戶數達到9.38億,比去年同期增長23%,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互聯網**應用。
過往微信里,一個個經典的功能,比如語音聊天、朋友圈、掃一掃、搖一搖、附近的人、游戲、錢包、表情等等,也一步步地把張小龍推向了產品經理的“冰封王座”。
但是,任何事情,都存在著盛極必衰的輪回,張小龍和他的微信,自然也逃脫不了這樣的宿命。
實際上,從朋友圈熱文、小程序、微信指數等此前推出的功能來看,已然能夠看出一些端倪。當時這些功能一經推出的時候,開發者、普通用戶、科技行業也是一片歡呼,什么微信要顛覆移動資訊市場、微信要顛覆應用商店、微信要清除用戶手機桌面、微信指數要取代百度指數微指數等等,類似這樣的聲音,不絕于耳。
才短短幾個月發生了什么呢?
“朋友圈熱文”改頭換面成了“看一看”;小程序時不時更新,但是幾乎只有開發者等再關注;微信指數已經幾乎沒太多人提了,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使用了。
實際上,會出現這樣輿論和現實向左的情況,非常容易理解。因為在微信“政治正確”面前,沉默的螺旋、羊群效應、破窗效應、集體無意識等等,有太多的理論和定律可以解釋這些現象了。畢竟對于普通人而言,隨大眾的安全感遠比觀點和判斷是否正確來得重要。
回過頭來看一下“搜一搜”和“看一看”。“搜一搜”能指定搜索朋友圈、文章、公眾號、小說、音樂、表情、小程序等;而“看一看”則可以瀏覽熱點資訊、好友關注的資訊,以及自己感興趣的文章,一鍵獲取基于大數據的全新個性化閱讀體驗。咋看一眼,似乎都不錯。
但是,土妖仍舊不是很看好。如果用14世紀邏輯學家奧卡姆的威廉的“奧姆剃刀定律”解釋的話,就是“如無必要,勿增實體”,也即其違背了“簡單有效原理”。
拋開這些學院派理論,土妖認為如今微信對用戶的時間占用已經幾乎達到了極限。在這種情況下,微信新推出的功能,只能是微信體內“存量時間”的競爭,而這種競爭,諸如搜一搜、看一看要和微信即時溝通、朋友圈、微信支付等剛需、高頻功能相比,自然沒有什么競爭力。要知道,剛需、高頻既然適合在異體APP間的競爭,也適合在同體APP內的較量。
當然我們也可以用數據來印證。2014年年初大眾點評被騰訊入股,并獲得微信入口。彼時外界都認為大眾點評要閑魚大翻身,但是2014年上半年,大眾點評的市場份額只比2013年同期增長了4%,遠遠落后于美團19%的增長。這足以看出,如果用戶沒有需求,再好的入口、再大的流量,在極低的轉化率面前,*終也不可能造成太大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這還是微信的體量遠遠沒有現在這么龐大的三四年前,如今微信的功能不斷增多,內部不斷分食分化,轉化率自然更低。姍姍來遲的搜一搜、看一看前景自然不容樂觀。這也是為什么微信不敢正大光明的直接把其放在“發現”這一以及入口里,而是要把其隱藏在“實驗室”里的原因。說白了,張小龍和微信的心里也是沒有底的。
要知道,早在去年1月份,中國的**通訊社新華社就發表了一篇名為《微信疲勞》的社論文章,文章稱每天刷微信次數超過30次的用戶約占總體的1/4。文章認為,“我們已經被微信中的垃圾信息綁架了。”
無獨有偶,從去年開始,土妖就聽到很多身邊的朋友有了“逃離微信”的想法和言論。在百度上一搜“逃離微信”,有高達266萬條相關信息。
對于用戶的態度和行為,張小龍心里自然門清。
不過相較于用戶這端,騰訊高層以及資本市場對微信在商業化方面的創新實踐和成果取得,可能更加讓自詡克制的張小龍壓力重重。
石家莊網站建設獲悉早在2015年8月,豐匯銀行對微信的估值就高達836億美元;而此前交銀國際根據對比微信、Facebook和LINE的每個用戶價值,以及結合活躍用戶數量等指標,也認為微信的估值在820美元左右。
類似這樣的估值判斷很多,資本市場大體的認知是,微信的估值能夠達到騰訊市值的一半左右。如今騰訊的市值高達3500億美元左右,如果按一半左右算的話,微信的市值應該在1750億美元左右。當然這只是按照“市夢率”去算的,如果按照“市盈率”算的話,微信的估值無疑要打一個大折扣。說白了,如今資本市場的看好和寬容,是在為微信的想象空間買單。
但是,在商業回歸本質的大環境下,土妖認為資本市場有點太過看好和寬容了。根據騰訊2017年Q1財報,其社交及其他廣告收入43.79億元,同比增長67%,主要系微信朋友圈、微信公眾賬號、應用商店及手機瀏覽器的廣告收入增長的帶動。
從**值看,即使不算應用商店和手機瀏覽器,43.79億元,在騰訊當季整體營收也不足10%,如果扣除應用商店和手機瀏覽器可能也就5%多點;而67%的增長率看似很高,但是相對于這個體量而言,其實并不算太突出。要知道,Facebook 2017年**季度財報數據顯示,營收高達80.32億美元,同比增長49%。近百億美元的體量,仍舊能夠保持50%左右的增速,比較而言67%真的不算什么。
由此可見,資本市場為5%多點不到10%的營收占比產品,給出占比50%的估值體量,有點過于樂觀了。
再進一步比較,當前Facebook的市值為4100億美元左右,2017年Q1營收為80.32億美元;而微信Q1*多收入也就43.79億元。即使從*簡單粗暴的營收能力,去判斷市值的話,微信的市值也就325億美元左右。和現在資本市場的估值之間,可謂差了一條巨大的鴻溝。
歸根結底在于,微信的商業化腳步太慢了,而且在商業化方面的創意與創新都有所不足。如今基本上還只有朋友圈廣告這種形式為主,而且手機屏幕的空間,還大大限制了這種廣告形式在創意和頻率上的發揮。
但是相比而言,Facebook的廣告產品則要豐富得多得多。如果按照其*推崇的按投放目的劃分來看的話,就包括用于提高網站點擊量的廣告、用于提高網站轉化量的廣告、用于提高主頁貼文互動量的廣告等12 種形式。
所以說,張小龍和他的微信,*應該向扎克伯格和Facebook學習如何賺錢,如何讓商業回歸本質。
此前互聯網行業有個段子,說是微信對微博的碾壓,為小馬哥報了當年微博擠壓騰訊微博的一箭之仇。會計出生的曹國偉,讓當年微博的商業化一開始就開展的不錯,只不過產品實在不給力,才走出了一條“先升——再降——再升”的路徑;而如今的微信,至少在推出小程序之前,在產品層面做得還是不錯的,但是在商業化上差強人意,其會不會走出一條不同于微博的,“先升——再升——再降”的路徑呢?
或許這其中**的決定因素,在于張小龍如何處理其現在的狀態——產品端的"克制"和商業化的"擰巴"。這些并不容易,正如張小龍自己所說的,“偉大的男人多少艱苦不可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