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近日發布消息稱,易寶支付因違反相關清算管理規定,被處以警告并罰沒金額5000余萬元。這是迄今為止,央行對第三方支付機構開出的最大罰單,超過了此前對通聯支付和銀聯商務罰款的總合。 對于被罰以巨款的原因,央行給出的理由是違反相關清算管理規定。而
央行近日發布消息稱,易寶支付因違反相關清算管理規定,被處以警告并罰沒金額5000余萬元。這是迄今為止,央行對第三方支付機構開出的**罰單,超過了此前對通聯支付和銀聯商務罰款的總合。
對于被罰以巨款的原因,央行給出的理由是違反相關清算管理規定。而據《時代周報》稱,易寶支付被罰的原因是涉及了“二清”機構跑路事件。
另外,這些第三方支付機構還面臨互金監管下的存管整治問題,目前規定的模式繞開了第三方支付,易寶支付這樣的平臺怎會甘心。
再加上近期美的等巨頭購買支付牌照,第三方支付再一次被推到聚焦燈下。有關“二清”機構、互金的存管模式還有牌照價格等成為了業內的熱點話題。
“二清”機構何時清?
據《長江商報》報道,第三方支付市場無證經營多以“二清”公司的形式存在,目前國內“二清”公司已超過2000家。
“二清”機構是個什么鬼?所謂二清,簡單講可以理解為支付機構與商戶之間的第三方代理商,本來交易資金是直接清算給商戶的,在這種模式下,交易資金先清算給代理商,然后再清算給這個商戶。通過二清,支付機構可以快速做大特約商戶規模,是占領市場份額的有力武器,這是行業內二清泛濫的根本原因。
4月啟動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行動啟動以來,第三方支付的整治也在意料之中。央行與14部委聯合發布全名為《非銀行支付機構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的方案,監管表示要向“二清”機構開炮。
據《中國證券報》報道,
“二清”機構由于無商戶準入門檻,這幾年在商戶數量與交易規模方面取得了大幅增長,年交易量規模高達上萬億元,甚至超越了絕大部分正規的支付企業。
要說清“二清”的事兒,這里還要引入銀行、有牌照的第三方支付機構這兩個配角。
首先,發現沒有,銀行與第三方支付機構在商戶這兒,存在競爭關系。第三方支付機構為了在競爭中取得優勢、發展優質商戶,采取了降低刷卡手續費的方式。
銀行發現之后,沒有采取降低刷卡手續費的方式,卻采取了給刷卡商戶補貼的方式,只要商戶交易規模達到一定數額,銀行就給予一定的補貼。于是,雙方打起了價格戰。
但是,在價格戰當中,第三方支付機構實際上打不過銀行。因為刷卡手續費對銀行來說是九牛一毛,但卻是第三方支付機構收入的**大頭,當然,第三方機構要是也用補貼手段肯定也要甘拜下風。
在第三方支付行業,有個經過實踐驗證的“營收平衡線”,即第三方支付平臺上的交易規模超過1000億元,這個平臺才能盈利。如果規模不到1000億元,這個平臺就是虧損的。為了做大交易規模,許多交易量較小的機構就開始轉賣支付通道,就相當于通過外包公司幫自己拓展業務。這些外包公司就是“二清”機構。
據
石家莊網絡優化消息,之前銀行給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接口費用一般在千一或者千二。第三方支付機構向外包機構收取的手續費一般在千三或者千五,有的規模較大的機構這個費用在百一、百三或百五,第三方支付機構從中賺取差價。
由此可以看出,這個行業已經形成生態,有業內人士就表示,
“只要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生存危機存在,‘二清’機構就難以滅絕。”
不過,銀行業卻不這么看。一位商業銀行的前高管向野馬財經財表示,正是第三支付機構的野蠻生長,包括存在“二清”機構,沒有對接銀聯(此前規定要求接入銀聯,目前的政策是將接入網聯機構)等不合規現象,導致銀行體系內的支付發展受阻。目前,銀行業內的信用卡業務受到第三方支付沖擊,第三方支付到了不得不整治的地步。“體制內的受監管,體制外的不受監管,這不公平。”
野馬財經通過查閱央行數據發現,2015年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在用發卡數量共計4.32億張,較上年末下降5.05%,這也是信用卡發卡量7年來首現負增長。這與第三方支付的興起不得不說有著密切的聯系。
而對于商戶來說,“二清”機構游走于法外之地,與監管“躲貓貓”,一旦出現資金周轉困難、債務糾紛,就會出現卷款跑路的現象,危及商戶資金安全。
易寶支付受罰,也表明了監管此次清理“二清”機構的決心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