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滴滴出行宣布與優步(Uber)全球達成戰略協議,滴滴將收購優步中國的品牌、業務、數據等全部資產。滴滴出行與優步全球將相互持股,成為對方的少數股權股東。 在這場合并案中,股權是屬于資本的。收購后優步全球將擁有滴滴17.7%的經濟權益,不過其股權
日前,滴滴出行宣布與優步(Uber)全球達成戰略協議,滴滴將收購優步中國的品牌、業務、數據等全部資產。滴滴出行與優步全球將相互持股,成為對方的少數股權股東。
在這場合并案中,股權是屬于資本的。收購后優步全球將擁有滴滴17.7%的經濟權益,不過其股權只占5.89%。此外,優步中國的其余中國股東將獲得合計2.3%的經濟權益。
品牌是屬于市場的。從市場占有率來看,滴滴具**優勢。合并前,滴滴出行估值為276億美元,而優步中國的估值僅為80億美元。從品牌知名度與開通城市區間的服務來看,滴滴也占據明顯優勢。
同為出行平臺,兩家企業提供的是相同的服務與產品,模式相同、手段相同,市場開拓前期競爭*為激烈的就是知名度與影響力。
石家莊網絡優化消息,為了連接用車與租車信息雙方的鏈條,此前兩家企業都靠燒錢的方式,培養用戶叫車習慣、獲取用戶數據,以取得品牌的影響力切口。此時,出行平臺的品牌體現在價格優勢與方便性上。一旦用戶形成使用習慣,就可形成品牌依賴,對于企業來說就建立了一定的品牌競爭力,從而擺脫靠補貼爭勝的末路競爭格局。
目前,滴滴與優步中國都是靠價格競爭獲取市場,還談不上品牌體驗與品牌競爭。不過,由于平臺的管理系統是個生態閉環系統,用戶與服務者是相互制約的,如果雙方都不愿是一錘子買賣,就會認真履行要約,珍惜信譽與品牌,這使得約車服務變成一種可體驗的品牌服務。
根據滴滴出行CEO程維近日給優步中國員工的內部郵件中所說的,希望優步中國品牌和業務獨立運營,并認為“這是**的決策”。那么,為什么雙方合并后仍保留原有品牌,繼續獨立運營?
品牌二元對立的法則在傳統經濟中很普遍,如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加多寶與王老吉、空客與波音、麥當勞與肯德基等。但在互聯網平臺經濟中,這種對立關系被淡化了。互聯網空間是TOC生意,基本上是面對面,幾乎沒有渠道,不像傳統經濟還隔著一片“小樹林”,有相對的渠道區隔。沒有“小樹林”也就扼殺了其他相對立品牌的生存空間,與其肉搏不如協同并進。于是,互聯網上58與趕集、愛奇藝與PPS、優酷和土豆、騰訊文學和盛大文學等陸續合并,成為一種主流的品牌運行模式。合并后,其中一個品牌并沒有消失,而是雙性品牌共存。
互聯網上雙性品牌共存,目的是減少品牌內耗,節約營銷資源,創造協同效應,共謀發展。更重要的是它們都沒有具體產品,擁有平臺性服務的特征。正因為是平臺服務產品,它們與傳統經濟不一樣的地方在于,傳統經濟并購另一個品牌,多會采用雪藏的辦法,使其慢慢消失,從而讓自己成為一個獨大的品牌。但互聯網經濟可以兩個品牌并存,實現平臺共享、資本互有、資源共用、市場同利、利益同分。
所以,滴滴和優步中國合并后,并非完全一體化,而是兩個品牌繼續同存,業務分設、共享市場。不過,未來兩者或許會出現品牌上的差異性。目前兩家企業價格并不一樣,未來其中一方或許會形成相對高端的品牌。另外,滴滴的市場主要在國內,而優步市場主要在境外,雙方相互持股后如果進行用戶數據交換、用戶賬戶境內與境外的連通,用戶就能夠在全球享受兩個品牌提供的一體化解決方案。
兩個品牌是一家,各管一頭,有不同的市場地理區隔,相同的模式與系統,不同的品牌認知與用戶習慣,由此雙方共存并沒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易到與神州等競爭對手,由于品牌入口的占有量有限,系統的生態布局并不強大,未來的生存空間或許會受到擠壓。
羅蘭貝格咨詢公司的報告稱,至2020年中國網約車市場規模將達到5000億元,其潛在市場需求達到1.1萬億元。目前滴滴日訂單已突破1600萬單,布局的400余個城市中已有近300個盈利,其愿景是服務8億城市用戶的日常出行,如果加上優步中國的目標,相信10億用戶的規模不成問題。現在雙方提供的打車、拼車、專車等業務,只解決了用戶出行需求中的一小部分,從公交到地鐵,從飛機到船運……林林總總的出行方式在效率與體驗等各方面還有很大想象空間。
品牌就是市場的入口,無論是用價格切入,還是用廣告和營銷切入,切口的支撐是對用戶的好處。目前,這個好處是補貼優惠,如果合并后立即漲價,原有的補貼全部取消,可能對雙方的品牌不利。當然,隨著網約車的合法化和用戶習慣的黏性增加,未來補貼減少甚至取消是必然的,如果此時品牌競爭力已經很強,有了品牌附加值,用戶也相對容易接受價格的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