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時代,越來越多的人乘機坐火車出行時,往往先通過手機app訂票,然后在機場車站自助機前取票。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許多老人只會在機場、車站的售票窗口排隊購票,付出著時間和體力的成本。
在互聯網應用迅速發展的中國,“銀發族”因難以及時掌握日新月異的新技術,正遭遇著一些“不便利”的尷尬。
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夏學鑾表示,現在的情況是,很多網絡產品忽視了老人,讓他們產生一種被拋棄、被邊緣的不適感。
去年,武漢大學互聯網全齡化實踐隊發布的《中老年人使用互聯網情況調查報告》顯示,約33.3%的老人常在上網時遇到困難,偶爾遇到困難的占51.7%,兩者相加超過八成。
“互聯網應用本來是帶來便利的,但由于老年人知識儲備陳舊等原因,難以及時跟上時代腳步。”安徽大學社會學教授王云飛說,大部分老人都遭遇過網絡信息獲取困難、網絡娛樂無法參與以及網絡服務無法使用的尷尬。
在李大爺那些只會用手機打電話的老朋友眼中,65歲的李大爺能用微信跟家人語音聊天,便算得上是時尚的“觸網族”了。但是,當李大爺近日為照看孫子而從河南來到北京后,買米買菜時卻有些憤憤于“不會用手機支付就吃虧”。
原來,許多菜市場或超市常常有諸如“手機支付享優惠”“掃碼或下載app就送小禮品”這樣的活動。李大爺因為不會使用這些“技能”,而錯過了一些優惠。
“
石家莊網絡優化通過市場調查發現,老年人遠離網上購物的主要原因不是‘不會’,而是‘沒人教’,他們是被忽視的群體。”唯創集團創始人王振說。
民政部專家委員會委員杜鵬認為,關注老年人不僅要讓他們吃好穿暖,也要重視如何讓老年人享受實用的互聯網產品,這有助于他們更好地融入快速發展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