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國家實施互聯網+政務的推動下,各級地方政府舉辦的網絡問政節目紛紛上線,成為一道推動政務公開的獨特風景。在官民互動的場景中,官員放下身段架子,近距離與網民對話,積極回應社會關切,深受各界群眾好評。網絡問政節目也逐漸成為群眾拓寬政治參
近年來,在**實施“互聯網+政務”的推動下,各級地方政府舉辦的“網絡問政”節目紛紛上線,成為一道推動政務公開的獨特風景。在官民互動的場景中,官員放下身段架子,近距離與網民對話,積極回應社會關切,深受各界群眾好評。“網絡問政”節目也逐漸成為群眾拓寬政治參與、表達利益訴求和影響政府決策的重要平臺。實踐表明,“網絡問政”節目直接把官員推到公眾和網民面前,避免了官員避實就虛、避生就熟、避重就輕,使得官員再也無法虛與委蛇,有效促進了一些老大難等民生問題的解決。
然而,在現實中,雖然絕大多數地方政府官員為加大政務公開力度,能夠配合新媒體的發展和需要,參與到“網絡問政”節目中,甚至出現了一些動人的場面,但整體質量卻不盡人意。在觀看一些“網絡問政”節目時,我們不難發現有兩種情形是要注意克服的:一種情形是,被質問者已經學會了玩太極手法,無論什么棘手的問題,大家見到更多的是一些官員面不改色的“深表歉意”、“立即調查”、“認真解決”、“馬上整改”等套路式答復,至于問題究竟解決沒解決以及解決得如何,卻鮮見下文,無從得知。而在問政結束之后,輿論熱度也逐漸降低,許多問題大都成了斷頭新聞。試問,這樣的“網絡問政”節目除了能夠賺取一定的眼球效應外,還有什么值得肯定的積極意義和社會價值?
另一種情形是,有些“網絡問政”節目只追求表面上的形式和熱鬧。節目上,官員們在臺上只顧自我表演,慷慨陳詞,口若懸河,激情四射,自圓其說,答非所問,缺乏官民互動,把問政節目變成了官員秀場,解決不了問題,沒有多少實質意義。“網絡問政”關鍵在“問”。這個“問”,是網民之問,網民是主角,政府官員應該眼睛向下,問民意、問民情、問民策、問民計。因此,
石家莊網絡優化獲悉各級政府應把“網絡問政”節目視為改進政府工作和服務的意見平臺,把聽取和收集群眾意見放在首位。不僅如此,在“網絡問政”之后,政府有關部門還要將網民意見進行匯總,合理辦理,并盡快反饋給網民。惟此,才能減少政府決策實施的阻力,提升政府決策的執行力。這樣的理想效果也應當是“網絡問政”節目的獨特優勢。
問計于民、問需于民,是為官執政的基礎和前提,也是推動政府決策科學化的內在要求。特別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以及群眾民主意識的進步,參政意愿的增強,“網絡問政”節目已成為政府官員與群眾溝通的一條重要渠道。“網絡問政”節目的意義就在于它把網絡這個平臺和經濟社會發展等民生問題巧妙的結合起來,為有效解決民生問題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新的驅動力。各級政府只有盡快適應和認真對待“網絡問政”節目這一新生事物,才能成為官員傾聽民意、匯聚民智、為民牟利的新型平臺。在“網絡問政”節目上,如果官員只是高調承諾、爾后不去采取任何行動加以解決,那么這場“網絡問政”節目就難免成為一場“官員秀”,火爆背后加劇著“不曝光不干事、一曝光就解決”的路徑依賴,老百姓就會越問越乏味、越問越生氣、越問越失望。
開設“網絡問政”節目的初衷在于將官員置于民意監督之下。但是,要讓民意監督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官員的官帽,成為左右官員執政取向的砝碼,推動官員更多去為解決民生問題履職盡責,關鍵還在于建立與“網絡問政”節目相配套的問責追責機制,對“網絡問政”節目這一新的問責形式制定必要的規則和程序,包括問政內容的確定,以及問政前的各方準備與問政后的跟蹤檢查,加大民意監督在工作評比、政績考核、官員升遷等方面的權重,從而強化問責或追責,倒逼官員更加主動地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只有這樣,“網絡問政”節目才會防止和避免“官員秀”,才會越來越展示出積極的功效,也才會真正贏得廣大群眾的支持和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