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司機砍人事件一出,廣大民眾慌了,滴滴司機慌了,滴滴CEO也火燒眉毛了。不知道滴滴會不會給出一個服人的處置結果,但此時,Uber也可能坐不住,因為Uber曾經的安全事件也都被一件一件的挖了出來。 這事還要追溯到幾年前。 最早一起引發國內關注的事件是20
滴滴司機砍人事件一出,廣大民眾慌了,滴滴司機慌了,滴滴CEO也火燒眉毛了。不知道滴滴會不會給出一個服人的處置結果,但此時,Uber也可能坐不住,因為Uber曾經的安全事件也都被一件一件的挖了出來。
這事還要追溯到幾年前。
*早一起引發國內關注的事件是2014年那是Uber進入中國的**年。
石家莊網絡優化獲悉,當年12月,印度發生一起女乘客遭Uber司機強奸的案件。事件發生時,印度一名女乘客在Uber叫來的車上睡著,后遭司機強奸。案發三日后,印度警方逮捕了施暴者。強奸犯是32歲的司機,被證實為無證駕駛,且在2011年還曾因另一起強奸案入獄。2015年1月,該女子將Uber US告上美國法庭,稱其沒有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由于Uber那時剛進入中國市場,這起事件當時瞬間引起國內的關注和對Uber安全性的質疑。
事實上,自從Uber業務開展以來,關于其安全性的討論就一直沒有停止過。各地的Uber司機犯罪案件時不時發生,就連美國本地也難逃厄運:曾經一位Uber司機送完乘客到機場后,折回乘客家試圖進屋盜竊。
在中國,成都也發生過Uber司機性侵搶劫乘客事件......而這些,不過是眾多安全事件的冰山一角罷了。那么,這些網約轉車侵權事件中,提供服務的各家公司是怎么處理的呢?
“Rape大國”印度的處理措施
其實在印度,這類事件早已有之,印度為不能制止類似悲劇的發生,也與一些深刻的社會和文化問題有關。
印度政府為了“保護”其所謂的文化,更可能是為了能夠從Uber這個大老板中撈到些好處,采取的政策是:不僅將Uber告上了法庭,還對相關業務采取了全面封殺的手段。
為什么?這得先說說Uber在印度到底有多火。
印度有多少人,我們就不用多說了。十幾億人擠在那么一小塊土地上,再加上發展不濟的經濟,印度的整個社會長期處于動蕩與不安之中。就交通而言,印度的個人汽車普及率只有5%,公共交通擁擠不堪,無法滿足出行需求。因為以上的總總原因,印度出租車市場價值達100億美元,市場龐大。
事件發生后。先是新德里政府在強奸事件后頒布了命令,禁止Uber及其在當地的競爭對手開展交通運輸業務。然后是印度電信部下令,要求印度網絡服務提供商封鎖包括Uber和印度本國的Ola Cabs打車在內的應用公司。在發給網絡運營商和其他互聯網接入服務提供商的信函中,印度電信部還要求封鎖Ola母公司Mumbai's ANI Technologies Pvt. Ltd.在今年早些時候收購的班加羅爾本地打車應用TaxiForSure。
印度這起事件一石驚起千層浪,不僅僅是印度,就連西班牙和泰國也緊隨印度頒布了針對Uber的禁令。抗議者們高舉“沒有監控、沒有GPS、沒有背景調查”的標語在街上怒吼,顯露出Uber在快速的擴張中安全措施的缺位,以及對各國國情認識的淺薄。
Uber官方回應:我們會做些不一定有效的措施,但這事我們沒責任
面對眾人乃至眾國的憤怒,Uber首先做的,是通過各種手段安撫民心。于是Uber“對癥下藥”的利用技術做了非常多保障乘客和司機安全的舉措,比如在乘客乘車之前,就把司機的個人信息分享給他們,并通過GPS 全程監控行程等等。但他們也承認,這并不能保證類似事故不再發生。
再來是避免公司的利益受損,名聲受污。Uber向美國法庭提交了申請,駁回各種指控。他們憑什么這么理直氣壯地說受害方告錯了對象?Uber給出的理由是其使用條款中明確地寫著“Uber 不保證合適性、安全性以及第三方服務者的能力”。也就是說,在一個個用戶快速滑過那密密麻麻的協議,點擊確認時,實際上已經給服務提供者建造了一個寬闊的法律避風港,Uber便是鉆了這個空子。
**,Uber還要聯合各家媒體發表一下標明自己無辜的聲明,順便表一下決心。表什么決心?之中包含著和各國警方合作獲取乘客及司機信息的具體流程,還包含有各種“假大空”的虛假手段。當時有人猜測,Uber或許會有一段時間的嚴打緊抓,但也不過是三分鐘熱度罷了。
然而,這些事情都做完之后,也未能看到Uber真的推行出了什么行之有效的措施。像強奸案和砍人事件之類的事件還是斬而不絕,每一次的事件都只吸引了一時的眼球,事情過了,也就沒事了。
Uber安全黑歷史遭揭露
這些關于Uber的“黑歷史”被扒出來,還要感謝BuzzFeed的調查。
前不久BuzzFeed對Uber做了一項調查,數據調查內容是Uber從2012年12月至2015年8月間,涉及強奸或者性侵犯的事件。6160次性侵,5827次強奸投訴……,這些數據和截圖均由前任Uber客服代表提供:
BuzzFeed曝出的投訴截圖顯示,Uber的客戶支持系統共包含6160條“性侵犯”投訴及5827條“強奸”投訴。同時,與其相近的詞條也包含多個投訴,例如“侵犯”有3524條投訴,而搜索“強奸侵犯”能獲取382條投訴。
另一張截圖顯示,在客服系統后臺,查找“司機服用酒精”或服用藥物的指令,則會顯示:“如果司機不想將事態升級到引發媒體和執法機關關注,則給予警告,并壓住相關丑聞。”的應對方法提醒。
對于這些與“丑聞”相關內部數據,Uber自然不會坐以待斃,Uber又發了聲明企圖撇開關系,比如他們說:
BuzzFeed的數據結果現實不準確,乘客可能會錯把“評價(rate)”拼成“強奸(rape)”,或者用“rape”表達另外的語義,比如“你蹂躪了我的錢包”(這狡辯感覺不能更扯了……)。Uber想要表達的是英文搜索的模糊性和邊緣交叉性質,及同詞不同義的觀點,雖然明眼人都覺得很扯,但應該承認這種歧義在英文中確實存在。
同時他們還認為,所有搜索結果的分析顯示,只有5個郵件涉及真實的強奸案,換句話說,在2012年9月2015年8月間,強奸案的發生概率只有0.0000009%,另有170個郵件通過合理的方式投訴了性侵犯行為,即每330萬次行程才會出現1次。
Uber試圖證實的“強奸”和“性侵犯”的實際數量與截圖中顯示的有很大差異,難以說服民眾和媒體。事實上,這兩個關鍵詞搜出的大量投訴,說明這兩者是客服代表們的棘手問題,既然是棘手問題,為何Uber對這類問題反饋知而不解?這其中體現了監管的空缺,以及事件的不可控性。
事到如今,我們不知道滴滴會不會給出一個服人的處置結果,但真心建議滴滴別像Uber那么玩。在國內還敢這么沒底線地賴賬狡辯,只會等來政策的管控封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