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適應“互聯網+打拐”的時代要求,公安部刑事偵查局打拐辦開發的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15日正式上線。該平臺建立了全國兒童失蹤信息發布的官方渠道,將通過手機推送等新媒體技術手段,發動群眾搜集拐賣犯罪線索。
為適應“互聯網+打拐”的時代要求,公安部刑事偵查局打拐辦開發的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15日正式上線。據
石家莊網絡建設獲悉該平臺建立了**兒童失蹤信息發布的官方渠道,將通過手機推送等新媒體技術手段,發動群眾搜集拐賣犯罪線索。
部、省、市、縣四級共5000余名打拐民警,獲取兒童失蹤信息后,**時間在平臺直接上報;隨后,失蹤兒童信息通過新浪微博、高德地圖等移動應用對公眾發布,并且以兒童丟失地點為圓心,根據失蹤時間不同自動**推送到周邊相關人群。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的上線,給互聯網時代的打拐以及尋找失蹤兒童工作,描繪了新的圖景。
互聯網和新媒體一方面確實提供了強大的全民打拐力量,但另一方面也讓各種真假莫辨的消息傷害了公眾的情感。本月,鏈家網曾發布一則消息,稱鏈家**門店將成為中國“失聯兒童守護站”,請家長告訴孩子,只要與家人走失就去鏈家,那里的員工會保護孩子,幫孩子回家。這樣的行動看似很公益,實則是在消費公益——為何不直接去派出所,卻要去鏈家呢?
相比之下,公安部的兒童失蹤信息發布平臺,信息只能由打拐民警發布,避免了混雜的虛假信息與廣告信息,保障了信息的準確度和公信力;同時,在失蹤**時間自動推送給失蹤兒童周邊群眾,也更**更有效。所以,建立一個由公安部主導的公益平臺,及時發布權威信息,將新媒體和互聯網力量發揮到**,是很有必要的。
關鍵是,這樣的公益平臺該怎么建?是不是都要花納稅人的錢來另建?“互聯網+打拐”的政企合作模式,給出了不一樣的選擇。這個打拐平臺其實就嫁接在阿里巴巴開發的“釘釘”APP里,由后者提供技術支持和自動推送,打拐民警需要做的只是通過手機錄入失蹤兒童信息。
某種意義上,這樣的政企合作可以不花納稅人一分錢,效率還比政府部門單獨另建系統更高。事實上,企業也很樂意參與這樣的合作,一方面可以突出自身公益形象,比簡單捐錢更有效率;另一方面也能給自己帶來流量,推廣相關移動應用。
現在,“互聯網+政務”是一個很火的詞。但是,就像前些年一窩蜂建了那么多政府網站,**都成了沉睡的僵尸;如今,又一窩蜂推出的各種移動政務APP,除了大把大把地燒納稅人的錢,真的能有“互聯網+政務”的實質效果嗎?若干年甚至若干月后,會不會又是一大批沉睡的僵尸?
所謂“互聯網+政務”,不是要成立一個專門的部門,撥出一筆專門的資金,然后搭建一個專門的平臺;這些事情完全可以交給專業的人去做,不僅效率更高而且成本更低,甚至無需花納稅人一分錢。
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的政企合作模式,值得各地在落實“互聯網+政務”的工作中積極借鑒。“互聯網+政務”關鍵不在于搭建平臺(政府做的平臺永遠抵不過企業做的),而是在于提供公共服務。“互聯網+政務”絕不是燒錢的代名詞,正如我們不需要那么多沉睡的政府網站,我們也不需要那么多花里胡哨的政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