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5月10日,京東集團發布了第一季度財報,京東股價已經跌到22.11美元,市值302億美元。在過去的一年內,京東股價已經累計下跌30%以上,市值蒸發超過90億美金。 大家自然會比較同在美國上市的阿里巴巴與京東的市場表現,從股價到電商交易金額的增長速度以至方
從5月10日,京東集團發布了**季度財報,京東股價已經跌到22.11美元,市值302億美元。在過去的一年內,京東股價已經累計下跌30%以上,市值蒸發超過90億美金。
大家自然會比較同在美國上市的阿里巴巴與京東的市場表現,從股價到電商交易金額的增長速度以至方方面面。有意思的是,現在可以說***互不想讓的阿里和京東,有過一段“基友時光”:京東和支付寶曾一度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直到2011年5月劉強東宣布中止合作。
放在今天互聯網的語境下,似乎有點天方夜譚的感覺。時過境遷,京東是納斯達克上市企業,支付寶則長成了更大的螞蟻金服。
和支付寶的前世今生
京東從2007年10月開始正式啟用支付寶,半年后,劉強東在媒體上表示“現有的用戶及新用戶選擇支付寶這種支付方式付款的比例正在逐步提高,這對我們的銷售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石家莊網絡優化得到消息,2011年5月,劉強東則宣布因為手續費問題,取消了京東與支付寶的合作。在人們抱怨支付體驗差、京東忘恩負義的同時,同樣有人理解京東忌憚交易數據被阿里系掌握的憂慮。
3C產品有一個特點,消費低頻且價格高,運輸過程中也更容易損壞,一手驗貨一手交錢的方式,更容易被用戶接受。主打3C產品和貨到付款的京東,貨到付款比例有80%之多也就不足為奇了,這個80%也給了劉強東舍棄支付寶足夠的底氣。
貨到付款比例,從80%下降到42%
劉強東的甘蔗理論認為企業做的事情越多,盈利點才越多,同時隨著體量增長,京東必然會邁出品類擴張、開放第三方的路子,貨到付款的魅力自然不如從前。
更重要的,智能機普及、燒錢大戰、O2O火爆,以支付寶、微信支付寶為代表的移動支付,已經滲透到中國的各個角落,騰訊在**一季度財報中披露用戶綁卡數量已經超過3億張,而支付寶也不斷強調自己擁有4.5億實名用戶。
在此背景下,京東某高管在4月的一次演講中,稱“(貨到付款)目前占到了我們整體支付比例的42%,很高的比重。”但這個“很高”,和五年前的80%相比,幾近腰斬。
而這個42%,還包含了通過支付寶轉賬給快遞員的“貨到付款”。快遞送貨上門時,跟快遞員說“能支付寶轉賬給你嗎?”,京東的快遞,是答應呢,還是答應呢?
京東支付2%的尷尬
從告別支付寶開始,京東就一直在謀求自己的“支付寶”,收購網銀在線、獨立京東金融、力推京東白條,可謂亦步亦趨。但尷尬的是,2015年,京東支付的比例,僅占2%。
第三方賣家的尷尬
假設貨到付款的魅力依舊,那京東平臺上10萬第三方賣家,在物流、服務上很難跟其他平臺有差異化的情況下,為什么需要和京東的支付護城河捆綁在一起,損害用戶體驗呢?
如果你還記得去年優衣庫、探路者等一系列大品牌退出京東的話,反應在京東**財報上就是第三方交易金額占比降至41%。在談及如何服務第三方賣家時,京東商城CEO沈浩瑜強調向商家增加更多的物流服務,但第三方商家更關心的不應該是怎么賣更多嗎?
京東應該反思如何以真正且公正的“平臺”商角色,提供給第三方商家更多自主選擇權,而不是以控制供應商的心態去做平臺。
商人沒有敵友,但眼光或有長短
商業里從來沒有朋友敵人之分,我們也很難說重來一次是否就是另一個結局。但如果劉強東如果在五年前,能夠看到移動支付的趨勢,評估貨到付款是否是核心競爭力,會否重新考慮舍棄支付寶是壯士斷腕的豪邁,還是意氣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