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還沉浸在那首《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所激起的花式秀三觀大賽中不能自拔,那可能需要醒醒了。
這首歌引發的兩極分化評論,事實上幫阿里音樂實現了為即將推出的新娛樂平臺造勢之目的——是的沒錯,一直在版權問題上跟QQ音樂、海洋音樂糾纏不休的阿里音樂,終于要發布這款準備了大半年的新品:阿里星球。
靠近阿里音樂決策層傳出消息稱,阿里音樂在近半年前即開始了對旗下天天動聽和蝦米音樂的更名工作。
石家莊網絡建設訊從目前情況看,天天動聽已改為“阿里星球”(這從iOS版內測app需要先刪除天天動聽,以及其網頁版內測網址 http://society.ttpod.com/上都可以看出來),而據格致君聽聞,“阿里星球”之名也是春節前后才敲定。
3月28日,格致君也收到了來自阿里星球的“自媒體入駐”內測邀請。鑒于此前友媒“新音樂產業觀察”已對相關功能項做了一番曝光。宋柯口中的“****的商業模式”到底是怎樣的?背后有何考量?我們在試用了阿里星球之余,想先就其“自媒體邀請函”中的模式設定做一番拆解,供各位參考。
這可能是娛樂行業史上*復雜的商業模式
這個“中國**的泛娛樂交易平臺”沒有太多穿靴戴帽的遮掩,它開宗明義地要帶商家、藝人和粉絲用戶賺錢。在這張包含藝人、用戶和商家的關系圖中,囊括了粉絲經濟,演藝活動,粉絲互動,商演代言,衍生品等娛樂產業環節。可以說,阿里星球的大部分能賺錢的功能盡在于此了。
面對塞進了史上*復雜商業模式,并企圖成為一個“超級娛樂app”的阿里星球,格致君有兩個感覺:
1. 深度涉足音樂的巨頭在面對轉型中的音樂產業,通常沿用各自賴以起家的商業思維套路來應對。海洋音樂沿用傳統的“線下+資本”路徑(線下用演藝、KTV、LiveHouse吸引粉絲,用上市吸納資金反哺音樂平臺)、QQ音樂則沿用大IP戰略(用天量的錢綁定音樂人,以社交模式加持,探索商業模式),阿里星球雖然號稱“****”,但這種試圖無死角覆蓋娛樂業背后,仍有“**淘寶”的電商影子。
2. “馬云全家桶”的社交功能又要豐富一塊了。主打泛娛樂的阿里星球也是個有潛力的“興趣社交”工具,它不僅提供粉絲互動,還為Twitter、Instagram、微博等提供接口,意在為其導流。社交為媒體提供生存土壤,這才是娛樂自媒體在阿里星球上存在的理由。
阿里星球眼中的娛樂媒體:徹底渠道化
在上述“藝人-商戶-用戶”的三角商業關系中,并沒有樂評人/娛樂媒體等角色設定——這并不是阿里星球有意忽略,而是專為這些媒體人開起了小灶。
以粉絲+交易的“名利場”模式,吸引來自微信娛樂大號與主題粉絲貼吧的自媒體大號、粉絲。這是阿里星球對“娛樂媒體號”的預設,它與那些主打“娛樂八卦”和“泛娛樂產業評論”的微信公眾號定位并無二致。
盡管阿里星球未將娛樂自媒體納入其“商業三角”,但它在邀請函中用大篇幅講解娛樂媒體入駐的好處。阿里星球這次真把娛樂媒體人當成了座上賓,但這會是“上座賓”嗎?
阿里星球為娛樂媒體人設定的“入駐-發聲-互動”的發展路徑,也與微信自媒體公眾號類似(但內測版的阿里星球中,用戶在選擇了“自媒體人”和“樂評人”的標簽獲得身份通過之后,后臺并沒有發布原創內容的功能,遑論互動或收益)。誰都不可能不食人間煙火,任何人進駐這個“交易平臺”都需要有相應“收益”,這將成為娛樂媒體人后期持續產生優質內容的動力。也許是考慮到了這一點,阿里星球針對“收益”模式作了如下設計——
若論自媒體人的收入模式,微信是個極好的范本。以微信平臺為核心的自媒體收入模式,不外乎:微信導流(打賞、廣點通)、植入(俗稱“軟文”)、企業年單、線下活動、創投(FA與基金)、接受投融資或被收購。大部分自媒體將停留在前三個階段。
再來看阿里星球給出的收益模式,對電子支付的先行者阿里來說,加入打賞功能似乎也不是難事,但我們可以看得到現金的只有商家對自媒體的“廣告采買”與“欄目冠名”,未見類似微信打賞功能的承諾——阿里星球的變現承諾依然只是簡單粗暴的廣告。
上面這些應用界面有沒有略臉熟?對,從“內容”到“粉絲”資訊的設定,與微信/今日頭條的思路一致,而從“粉絲”到“圈子”的互動,思路與貼吧一致。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圈子”是娛樂媒體人的粉絲圈子(而非藝人粉絲圈子),我們不妨將之理解為自媒體人的主題貼吧+朋友圈。
官方在演示Demo中特別提示了其“平臺認證標識”和“原創保護功能”,不過并未詳述原創保護功能的原理,其做法可能依然參考微信或今日頭條(微信公眾號的轉載和授權的嚴厲機制已廣為人知,而今日頭條的“頭條號”則用流量來控制:若后發者與先發者內容相似度超過60%,則將不會得到任何流量導入)。
不過并非壞事情。因為比起“政治家辦報”和“喉舌論”,阿里能給娛樂自媒體的,不僅僅是一個發稿渠道,還能打破以往大部分微信娛樂公眾號利用“二手信息”加工、提煉和寫文章的現狀。畢竟,缺失了一手信息的文章,無非卮言而已。但阿里星球能在多大程度上來打破娛樂圈里信息不對稱的現狀,還有待正式發布之后再觀察。
① 既想做 “綜合平臺”,又不舍“垂直媒體”。這個號稱“中國**的泛娛樂交易平臺”,商業模式集合了阿里巴巴(B2B)、阿里媽媽(導流)、淘寶(B2C交易)的精髓;產品功能形態則集合了微信公眾號、朋友圈、個性化新聞app、直播app等當下諸多熱門內容app。在產品和內容日益“垂直化”的今天,阿里星球反其道而行之,將阿里星球做得“包羅萬象”,將給運營帶來相當大的挑戰。
不過阿里星球試圖聚攏娛樂自媒體人的想法,倒是個做“垂直化媒體”的架勢。
②娛樂媒體人在這個星球上的**進化形態是IP。如果說阿里星球試圖以“去中介化”,令在藝人和商家之間的“演藝掮客”們失業,那么它也欲以粉絲與明星直接的交流,來打破“信息不對稱”導致的新聞斷檔和口水八卦。
自媒體人在阿里星球一開始不得不“渠道化”,只有粉絲突破量變之后,他們才有可能實現“平臺化”和“中心化”,因此娛樂媒體人在這里的*終進化形態可能是“微信娛樂大號+主題貼吧”的媒體IP綜合體;
③娛樂媒體人的圈層與分野。因關注對象不同,阿里星球的娛樂媒體可能出現明顯的分化。偏重關注藝人的媒體,將獲得巨量的粉絲和收入;偏重用戶/商家的媒體,可以成為娛評或用戶福利號。
這圈層并不**,媒體圈的一個特點是,一個成功媒體的用戶群體審美、品位都將趨同,有著清晰“畫像”,因此,具備較多用戶數的媒體,編發什么文章都可以得到多數用戶的理解,簡單點兒說:Top級別的媒體內容更容易泛化 ,其圈層與分野反而并沒有那么清晰。
④文字與視頻時代,阿里星球如何進化。由于阿里星球對自媒體人開放的功能有限,目前還不清楚是否會開通視頻媒體功能,但如你所見,既然已經如此對標微信、今日頭條和百度貼吧,而且阿里生態中也不缺乏視頻板塊,那么視 頻功能也許是在情理之中。畢竟,這個時代的文字產品,是比視頻、音頻都要原始、低效的引流/增粉工具,它所能帶來的付費用戶也極為有限,但它的生產、互動的成本和門檻都極低,只適合初期打基礎。在2016年,如果一個媒 體還停留在文字形態,則它一定是不完美且注定會吃虧的。
如果阿里星球能積聚足夠的藝人、商家與普通用戶,那么這封邀請函全部疑問將落到一個關鍵詞上——“利益分配”。因而娛樂媒體人所關心的**問題是:他們如何在微信公眾平臺等現有平臺和阿里星球上權衡,并實現利益**化。格致君給各位的建議是:先入駐,根據阿里星球的生態進化情況來調整姿態,一味觀望可能會錯失另一個內容商業化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