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萬億只是個起點,它只是2015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十分之一。未來阿里要做的事情,不是著眼于如何把3萬億變成6萬億,而是著眼在如何幫助另外90%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互聯網的轉型,這才是我們未來的方向。 3月21日,剛剛參加完2016財年電商交易額
“3萬億只是個起點,它只是2015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十分之一。未來阿里要做的事情,不是著眼于如何把3萬億變成6萬億,而是著眼在如何幫助另外90%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互聯網的轉型,這才是我們未來的方向。”
3月21日,剛剛參加完“2016財年電商交易額突破3萬億元”發布會的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發表了對未來的看法。
對于“3萬億”這個數字,張勇顯得有些低調:“我們一直把GMV(成交總額)看作一個結果,3萬億確實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但我們更關注整個經濟體的健康程度。”
“淘寶要超越零售,超越消費,成為樂趣的源泉,天貓要扎根零售,緊緊貼住實體經濟,幫助剩下90%的商業更加**。”
談未來:3萬億,只是個開始
根據**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15年反映消費品市場發展水平與規模的統計指標——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30萬億元大關。其中網上零售額38773億元,同比增長33.3%。
阿里巴巴在2016財年(2015年4月-2016年3月),電商交易額突破3萬億元。雖然與統計局的數字在時間上有3個月的差別,但足可以看出其在國內市場舉足輕重的地位。
從2003年淘寶誕生,到2016年GMV突破3萬億,阿里巴巴用了13年的時間。面對全球媒體,張勇公布了阿里下一個目標:2020財年GMV超過6萬元億人民幣。4年時間如何將13年的成績翻番?張勇給出了這樣的答案:“整個商業消費跟互聯網的充分結合、進一步結合將成為*基本的驅動引擎”。
張勇表示:“關于3萬億以后的發展,我堅持一個觀點,電子商務和實體經濟不是對立的,電子商務就是實體經濟。今天我們看到的3萬億,恰恰是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結合以后的產物,是新經濟的一個產物。”
“所以未來我們做的事情,不是說著眼于說我們把3萬億要變成5萬億、6萬億,而是我們去面對另外90%的實體經濟,幫助他們跟互聯網去擁抱,跟互聯網去融合。我們是著眼在如何幫助現在這90%的消費品零售完成互聯網的轉型,真正能夠變成以大數據支撐的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結合。”
談挑戰:運營平臺不能只靠“管”
如何從3萬億做到6萬億,乃至更多?在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大環境下,這其中面臨著不少挑戰。
“**的挑戰是去學習如何用‘賦能’的方法運營好一個經濟體,而不是用‘管’的方法”,張勇的答案認真而堅定,“阿里的員工都很年輕,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學習,而挑戰就在于,我們自身對于整個經濟體發展規律的理解和我們的能力,能不能做好這個賦能者,能不能做好這個運營者。”
這并不是張勇**次提到“賦能”這個詞,早在去年“雙十一”張勇就曾提出:“我們用大數據賦能了雙十一,賦能了我們自己的運營能力。我們還要更上一層樓,利用大數據賦能給所有的商家,幫助他們運營好消費者,這樣才能讓我們在大數據時代踐行‘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使命。”
馬云曾經說過,淘寶需要很多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甚至心理學家。在張勇看來,當阿里變成如今這樣龐大的經濟體的時候,多種經濟成分、多種角色并存,如何懲惡揚善,如讓市場的效率資源的有效配置?
在張勇看來,阿里一直喜歡建平臺,而建平臺*重要的是明確、形成自律,阿里做什么,合作伙伴做什么,這一點越明確,整個平臺的生態體系健康程度和持久性就越長久。如果這個不明確,用一句唐突的話來形容:“沒有明確商業規則的平臺建設,就是耍流氓。”
“這是一個非常非常難的題目,將是我們在走下一段路的時候,非常重要的一個挑戰。”
談管理:領導要有擔當 有時也要忍住不管
盡管面臨挑戰,但張勇始終認為,*重要的是“讓年輕人去干”。張勇分享他的感受時說:“去年的雙十一,對無線很多的互動產品我忍住不發表意見,因為90后、95后告訴我這是年輕人喜歡的方式。”
在張勇看來,當前用戶的消費行為在發生變化,年輕一代的員工正在成為整個公司的脊梁,少一點“公公婆婆”,讓他們放手去試。
“以前很多的所謂經驗,在無線的時代,其實都被打破了。今天我們就應該是一張白紙,我相信我們的團隊能夠在里面創造奇跡。這兩年手機淘寶無線化能夠比較順利地發展,正是突破了很多條條框框。”
而對于團隊的管理者,張勇給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團隊不敢做的決定;承擔團隊不應該承擔的責任,也就是背黑鍋;還要替團隊搞定所需要的資源。”
一位阿里巴巴管理人士告訴新浪科技,張勇在內部向管理團隊提出這樣的要求,而他也是以這樣的標準在要求自己。
今年5月,張勇將迎來執掌CEO一周年的紀念日,3萬億的成績也好,未來的挑戰也罷,都成為這名“務實派CEO”給出的**份戰報。
石家莊網絡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