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GX曾經發表過一篇《三問新京報,直播造人與二次元何干》,其中直播造人讓二次元背了一個鍋。現在看來,《太子妃升職記》可能也有這種傾向。 1月16日,《太子妃升職記》結局播出,其百度指數達到了151萬,播出期間平均指數為81萬。在樂視,該劇總播放量在收
ACGX曾經發表過一篇《三問新京報,“直播造人”與二次元何干》,其中“直播造人”讓二次元背了一個鍋。現在看來,《太子妃升職記》可能也有這種傾向。
1月16日,《太子妃升職記》結局播出,其百度指數達到了151萬,播出期間平均指數為81萬。在樂視,該劇總播放量在收官時超過24億。這樣一部雷出了新高度的“污劇”,卻獲得了巨大的關注度和點擊,直接給樂視增加了超過50萬VIP會員和過億收入。
高收視率背后的兩極化評價
這部劇在豆瓣上的*終評分是7.9,高評分的背后是眾多網友對《太子妃升職記》的兩極化評價。
高分者評論:此劇雖雷、窮、有毒、夠污,卻讓人笑到停不下來,中了太子妃的毒。
低分者評論:現象級電視劇,全劇沒有邏輯,劇情銜接生硬、廣告植入過硬——更多的就沒有了,畢竟看不下去直接就關了。
《太子妃升職記》大獲成功,高顏值、雷劇情俘獲了90后、00后觀眾,大電影開拍在即。通過查閱百度指數,ACGx發現這部劇在播出的前10天并不火,讓這部劇一夜之間火起來的,則是**的營銷——營銷團隊選擇準確的時間點進行了成功的病毒式網絡營銷,*終讓《太子妃升職記》躥紅。
“太子妃”打開二次元的姿勢并不正確
成功營銷背后,是《太子妃升職記》中出現的多種文化:性轉、穿越、宮斗、萌、腐、基、污。普羅大眾在傳統國產電視劇里見到過*多的是穿越和宮斗元素,而性轉、腐、萌、基、污這些二次元文化,卻很少在國產電視劇和國產網絡劇中體現。所以,對大眾來說當二次元這種陌生的小眾亞文化曝露在他們面前時,他們也很希望看看次元壁的另外一邊。
但是,太子妃打破次元壁的姿勢是否正確?對太子妃的制作團隊來說,如何讓觀眾在一部劇中一次性消化這么多種文化,何況這還是一部制作并不精美、內容也很混亂的網劇。于是,觀眾在劇中看到了大膽的設定和演員們出位的表演,比如抄襲**服裝設計、主角屢屢露大腿等等,這些下作的設計讓《太子妃升職記》成功打入了被二次元包裹的當代年輕人中?!短渝氂洝烦蔀榱?ldquo;爆款”,所以才有那么多泛二次元用戶以雷、污、毒為緣由給《太子妃升職記》高分。
二次元只是“太子妃”上位的手段
2015年,各種資本涌入二次元市場,二次元產業正在走向成為主流的過程中,泛二次元人群將成為二次元市場的主要消費對象?;ヂ摼W上出現的各種事物,都在或多或少以泛二次元用戶為潛在消費群體這樣一個基準進行設計,具有成本低、周期短、播放靈活、傳播快、互動性強這些特點的網劇,為了貼合網劇的受眾——90后和00后,不少網絡劇以漫畫式、網絡文化滲透入真人劇中,獲得泛二次元用戶的接受和喜愛,《太子妃升職記》就是這樣一部劇。
對真正的二次元用戶來說,用色情、下作的方式來打破次元壁,絕非他們所愿。出本子(寫同人)是典型的二次元行為,現實世界的平凡與動漫、小說中單純的真善美無法統一,使得他們通過出本子的方式追求那個架空的世界。所以,ACGx認為《太子妃升職記》只是簡單地將二次元文化放入劇中,同時以色情、暴力等元素展現這一切,吸引觀眾眼球。
說到底,劇中出現的多種二次元文化,只是《太子妃升職記》為了區別于其他網劇能夠快速獲得成功的一個方式。
一部網絡雷劇依靠淋漓盡致的很黃很暴力元素來獲取觀眾的心理需求,來贏得了泛二次元用戶的追捧,《太子妃升職記》真的如某些媒體所言,是國內網絡自制劇進入全新時代的標志嗎?ACGx認為不然,聽聞本劇完結時,《貂蟬大戰喪尸》已經開拍,《王昭君捉鬼》和《楊貴妃鬧地府》正在建組招聘演員……只是聽這些名字,就讓人虎軀一震:難道《太子妃升職記》將開啟中國網絡“污劇”大市場了?
過度消費只是曇花一現
2011~2012年,頁面游戲發展的高峰時期,彈窗廣告盡是“男女雙修”、“辦公室女秘書”、“快刀切小褲褲”等等色情低俗的標題黨,運營商以重口味和噱頭來吸引玩家。這種做法在初期也許有成效,然而無數事實證明,低俗營銷方式*終并不能給廠商帶來持久的效益。據
石家莊網站建設了解,2012年,文化部一紙禁令,網頁游戲低俗營銷被封殺。
如今中國的傳統價值社會正在逐漸演變成多元而包容的現代社會,價值和意義的判斷也在發生著變化。在這種狀態下,任何一個行業,特別是互聯網行業,在高速發展中總會出現一些急功近利的事件。
《太子妃升職記》用打擦邊球的方式以大膽和出位的拍攝借二次元文化來快速吸引泛二次元用戶,體現出了中國二次元市場在構建過程中并不健全這樣一個事實。盡管用戶初期會買賬,但是不等于這些和主流價值相違背的東西會獲得徹底認可,成為主流,其本質只是在過度消費泛二次元用戶。當網劇走過了井噴期,到*終寡頭市場出現、市場洗牌時,這些非主流的東西只是曇花一現。
2015年涌現出多部適應年輕化、網絡化、市場化的大劇,如《瑯琊榜》雖也是架空的歷史,啟用高顏值偶像班底,有網友杜撰出男男CP,但是立意擺得正,*終收視率和口碑雙豐收。這證明了單純的順應潮流并不可取,而是知勢趁勢而為,有所創新,也有所堅持,才能做出好劇。
二次元文化十足的《太子妃升職記》在2016年成了網劇“爆款”,接下來各大視頻網站肯定會有一大批類似網劇出現,但是否還能如《太子妃升職記》這么成功,還能繼續讓泛二次元用戶購買VIP用戶卡,那就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