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一張滴滴打車,再見的宣傳圖在我的朋友圈里流傳,不少同行都在猜測滴滴將有什么大事發生,當然,現在已經知道結果了,滴滴打車更名為滴滴出行。從更名可以看出,滴滴要做的是一站式的出行平臺,包括出租車、專車、順風車、代駕等等業務,凡是和出行相
9月初,一張“滴滴打車,再見”的宣傳圖在我的朋友圈里流傳,不少同行都在猜測滴滴將有什么大事發生,當然,現在已經知道結果了,“滴滴打車”更名為“滴滴出行”。從更名可以看出,滴滴要做的是一站式的出行平臺,包括出租車、專車、順風車、代駕等等業務,凡是和出行相關,滴滴都想做,這也是滴滴CEO程維很早提出的一個發展方向,他曾在不久前的“2015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夏季高峰會”上特意強調了這點,建設***的一站式出行平臺,在未來3年時間里每天可以服務三千萬的用戶、一千萬車主,在任何地方3分鐘內都可以叫到一輛車。
但滴滴的這次改名似乎并不順利,剛一出來,就被眼尖的網友說其新Logo抄襲國外某個品牌的商標,而且從Logo的輪廓上看,與競爭對手UBER也頗有相似之處,似乎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
更為骨感的現實是,本周坊間傳聞稱,史上*嚴的《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要正式公布了,*重磅的規定就是加入約租車平臺的私家車需變更為營運車輛屬性。這也意味著,以后如果有私家車車主要做專車,要承擔營運保險、報廢年限等風險,通俗點說,專車要有運營資質,純粹的私家車要退出歷史舞臺。
這個專車新政的做法有點像互聯網金融,對于野蠻生長起來的孩子,要管起來了。史上*嚴的專車新政,不再像以前那樣可以讓專車蒙混過關,而對于平臺來說,也不是寫個檢查、交點罰款、做個保證就可蒙混過關。變革現有的商業模式勢在必行,現有專車模式也將面臨重大洗牌。
或許滴滴從“打車”更名為“出行”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為了迎合政策的監管,這次的新政會參照出租車的管理,比如服務器得放到中國、數據要監管起來、司機得獲得運營資格、公司得有資格等,而比出租車公司更嚴的是,專車公司要被交通委和工信部雙重管理。
確實,專車需要管理。雖然這些平臺的出現是給出行帶來了很多便利,但與現行法律法規發生了沖突,由此產生的負面新聞也很多,比如加劇交通擁堵、引發出租車司機不滿,甚至有司機對乘客起歹意,還是因為沒有相應的管理政策。
曾經,在上海,滴滴不允許外牌車加入,可*近幾次在滴滴上叫專車,都叫來了外地牌照的車輛,而這些司機都非常臉熟,貌似就是此前在地鐵站“潛伏”的黑車。據說,不少“黑車”司機已經加入了滴滴的陣營,一邊做黑車,一邊做滴滴。有司機告訴我,因為滴滴的補貼越來越少,不少滬牌車主因此而退出,為了保證專車的數量,滴滴就向外牌車打開了大門。
業內人士預測,在這個政策下,未來互聯網租車基本被定位為三部分:**部分是高端互聯網租車,要求專車辦理運營資格,司機納入管理,參照出租車管理,但定位高于出租車;第二部分是現有的出租車,只是用互聯網改善了用車體驗;第三部分是固定路線的順風車,上下班高峰固定路線允許你拉人,但在工作時間,不固定路線就是黑車。
如此套用的話,在高端出行上,滴滴可以自建或者與租車公司合作,讓參與進來的司機具備營運資格,去做出租車本來覆蓋不到的高端市場,比如商務接送等;在出租車出行上,繼續提供互聯網約租服務,畢竟現在不少乘客已經習慣了在手機上叫出租車,比在馬路上苦等要好得多;在低端市場,力推順風車業務,順風車還是比較容易打擦邊球的,因為如何界定上下班時間點和線路,有點困難。
從現在的趨勢看,滴滴的順風車業務似乎推行不力。以上海為例,從原計劃6月就要在上海上線的順風車直到現在App的頁面上還顯示著“開城準備中”。但既然新政中會允許順風車的存在,滴滴的順風車應該好做多了,畢竟順風車比專車、出租車會更便宜。
滴滴等一些互聯網約租車平臺如果按照現有模式繼續,定會觸碰到法律紅線,但如果改變一下思維,或許就能體現出綜合性入口的優勢。實際上,改不改名并不是關鍵,關鍵是在新政出臺后如何適應這個“被束縛的市場”的變化,在焦灼之下運營好這個市場。滴滴總裁柳青在接受媒體公開采訪時表示,滴滴相信溫和的改革,一直在思考出租車的破局之道。是的,智慧出行一直是互聯網約租車平臺所倡導的生活方式,一場變革正在前行。該文章由
石家莊網站建設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