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李兆基會議中心大禮堂座無虛席,笑聲飛揚。站在講臺上的講演者是騰訊公司的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和CEO馬化騰。 在年輕人的心目中,馬化騰是互聯網時代的創業英雄。生于1975年的他,1998年時投資50萬元在深圳注冊了一家名叫騰訊的公司,十幾年后已成長
香港大學李兆基會議中心大禮堂座無虛席,笑聲飛揚。站在講臺上的講演者是騰訊公司的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和CEO馬化騰。
在年輕人的心目中,馬化騰是互聯網時代的創業英雄。生于1975年的他,1998年時投資50萬元在深圳注冊了一家名叫騰訊的公司,十幾年后已成長為全球排名第五、市值已達2000億美元的中國互聯網公司。
馬化騰是**次應邀來香港大學以創新創業為主題的Dream Catchers(追夢者)論壇出任主旨演講嘉賓。主持人、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訪問教授、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創刊總編輯張力奮介紹說,在騰訊工作的香港大學生中,港大畢業生的比例是**的,相信這個比例今后還會進一步提升。這句話激起了全場熱烈的掌聲。
在大陸被年輕人稱為“小馬哥”的馬化騰,在以英語為主要交流語言的港大,主持人不時地用他的英文名字——PONY來稱呼他。但PONY自己還是堅持用中文演講。他言語較短,不善忽悠,但不失幽默。幾次回答完主持人的提問后,他會笑著跟問一句:“讓你失望了吧?”
事業已經做到很大的馬化騰,再三稱自己是個“軟件開發工程師”。他曾經的夢想是當愛因斯坦那樣的物理學家,但是“走著走著干起了應用技術這一行”,*在乎和重視用戶的體驗。
他講述自己的創業故事很簡單,但引爆的笑點不斷:他在深圳華強北電子城給人裝過電腦,每裝一臺掙50元;他夜以繼日地編程、寫軟件;為了獲得外包的項目,已是小公司經理的他不得不對外自稱是公司管業務的工程師;希望在網上黏住足夠數量的用戶,他不惜假扮女士與網友聊天……昨日的創業故事,早已經成為今天開心的談資。
但馬化騰還是很愿意“把發自內心的想法告訴大家”。
“我們*初創業的5個人是深圳中學和深圳大學知根知底的同學。在創業的過程中因為意見不統一,爭吵難免,信任感很重要。”
他對“競爭”這個詞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在回答關于公司如何應對競爭對手的公司策略等問題時,他聲稱:“我和馬云的私交非常好,有競爭有合作是一種常態,不要把競爭‘妖魔化’。”他甚至舉例,原來我們支持“滴滴”,阿里巴巴支持“快的”,競爭了一段,“我們想還是大家一塊干吧,于是我們又合在一起了。”
在全社會大談 “互聯網+”的時候,馬化騰卻反其道而行之,強調一定要先做減法。他鼓勵有志創業者,應該從個人的、社會的“痛點”中發現商機,尋找服務的對象。
在講演結束前,馬化騰對港大年輕人的寄語可以說是他創業*重要的人生體驗——
希望年輕人離開學校之后,要保持開放、陽光的心態,學習行業、社會知識,更加擁抱這個社會。不要好高騖遠,一點挫折就受不了,困難是一定會有的,從來不會有人天生對你好,也不會一定永遠幸運,永遠會遇到問題。**他建議,多找幾個合作伙伴,比單槍匹馬好得多。該文章由
石家莊網站建設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