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1日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工信部部長肖亞慶在回應近日公布的《稀土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時指出,由于企業惡性競爭、競相壓價,中國稀土并沒賣出“稀”的價格,而是賣出了“土”的價格,導致這種寶貴的資源存在大量浪費
在3月1日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工信部部長肖亞慶在回應近日公布的《稀土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時指出,由于企業惡性競爭、競相壓價,中國稀土并沒賣出“稀”的價格,而是賣出了“土”的價格,導致這種寶貴的資源存在大量浪費。
話音剛落,當天A股市場稀土永磁板塊應聲大漲。截至收盤,稀土永磁板塊收漲5.54%,位列板塊漲幅榜首位。板塊中廣晟有色、北方稀土、北礦科技、格林美等多只股票漲停。
肖亞慶指出,稀土生產企業存在大量環保問題,部分企業“使勁采、使勁挖、使勁煉”,甚至“挖白菜心”,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正在征求意見的稀土管理條例旨在針對上述問題進行規范,推動稀土行業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此外,肖亞慶在介紹5G時指出,中國已建成超71.8萬個5G基站,5G投資數千億,現在已基本覆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5G終端連接數超過了2億,成為世界**;5G戶均流量較4G高出約50%,而單價近兩年下降了46%;去年5G手機終端出貨量已達1.63億部,中國正在加快謀劃6G的發展。
中國稀土“挖白菜心”,“賣白菜價”
今年1月,工信部發布了《稀土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要求綜合考慮環境承載力等因素,對稀土開采、分離等實行總量指標管理,并規范了稀土開采、冶煉分離等生產經營秩序。
肖亞慶在發布會上指出,稀土是戰略性資源,上述條例主要是根據稀土長期發展戰略和市場需求,針對中國實際存在的一些問題作出規范性措施。
曾在鋁業工作多年的他指出,中國是稀土大國,資源量*多,出口得也*多。“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中國稀土沒賣出‘稀’的價格,而是賣出了‘土’的價格,就是因為惡性競爭、競相壓價,使得這種寶貴的資源存在大量浪費。”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2019年的數據,全球稀土儲量為1.2億噸,其中中國儲量為4400萬噸,居全球**,占比36.67%。不過,在供給上,2018年,中國產量為12萬噸,全球占比為62%;中國稀土冶煉分離產量為12.5萬噸,全球占比更是高達86%。
海關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出口了35448噸稀土,同比下降了23%。
事實上,中國在重稀土上擁有無可替代的地位:中國南方的離子型礦中囊括了全球70%以上的重稀土資源,這些資源易采、易提取,具有**競爭優勢。而全球重稀土元素的豐度普遍很低,國外幾乎難以找到能經濟開采的儲量。重稀土主要用于航天、軍事及新材料等高科技領域,因而具有較高的價值。
不過,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中國稀土行業存在嚴重的惡性競爭情況,大量稀土企業非法盜采,出口量急劇增長,企業間相互殺價,使得寶貴的稀有資源賣出了“白菜價”,為抑制出口領域的惡性競爭,此前中國一度實施稀土出口配額限制,但在WTO裁決敗訴后,中國取消了配額限制。2015年,中國在稀土行業整合出六大集團,邁出了行業整合的步伐。
肖亞慶指出,中國稀土生產企業在環保上存在大量問題,“因為稀土市場好,就使勁地采、使勁地挖、使勁地煉,環境保護方面有很多問題,當地群眾反映非常強烈。”
他表示,稀土之所以叫稀土,是因為它是稀有資源,現在卻面臨著無序開采造成的大量浪費,“有的只采*富裕的那塊,用中國話叫‘挖白菜心’,把**的采走了,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很差。”
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原副會長周世儉指出,“中國稀土為全球稀土供應做出了重大貢獻,其背后也帶來了嚴重的生態破壞問題。稀土不像煤礦,其大部分均勻地分布在地表,稀土開采往往會對地表植被造成巨大的不可逆轉的破壞。每取1噸的工業用稀土至少需要動用2000噸土,嚴重破壞植被。”
此外,開采稀土使用的藥物則會污染地下水源和河流;部分稀土礦還含有放射性元素,同樣存在污染的問題。
肖亞慶指出,中國稀土也存在著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問題,缺少高水平的稀土產品,不利于技術創新和科技進步。
目前中國在稀土產業鏈中**的優勢在于加工冶煉環節。“中國稀土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光憲提出的“串級萃取理論”奠定了中國稀土大國的地位,目前中國的稀土加工能力是全世界其他**總和的5倍,全球絕大多數稀土都運到中國加工,被制成稀土金屬、合金后,再運往世界各地。
由于缺少冶煉產業鏈,美國剛剛重啟的**的稀土礦芒廷帕斯不得不每年把開采的稀土礦運到中國來加工。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電子信息、高端裝備、軍工等稀土下游的終端應用上,發達**仍然占據著明顯的優勢,中國稀土需要在高端應用上進一步發力。
連接終端超2億,中國5G領先全球
5G發展方興未艾,肖亞慶在發布會上介紹,中國去年已建設超過71.8萬個5G基站,5G投資達到數千億元,現在已經基本覆蓋**所有的地級以上城市,獨立組網模式已在規模化部署。
5G用戶規模也快速攀升,“現在的統計數字每天都在變化,5G終端連接數超過了2億,可能達到了世界**。”
他介紹,去年中國上市的5G新機型款式218種,手機終端出貨量達到1.63億部,目前5G戶均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較4G用戶高出約50%,流量單價也降到了每GB4.4元,近兩年來下降了46%,未來還會進一步下降。
**政協委員、中國聯通產品中心總經理張云勇向
石家莊網站建設介紹,目前國內已開通5G基站約占全球7成,這是因為中國的設備制造企業已經走到了世界科技舞臺的中央,在全球現在具備規模化生產能力的系統設備制造商中,中國占了兩家;其次,中國對數字經濟轉型的決心和毅力非常大,中國正在建設一張5G精品網絡,這需要幾百萬基站的規模,今年中國有望再新增建設5G基站70萬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快速推進的中國5G建設面臨著運行成本高企的問題。
今年兩會上,民進中央提交的《關于加快推進5G建設與發展的提案》指出,5G建設的基站投資、設備耗能、協調費用、設備風險等方面都比較高,此外,道路橋梁等基礎建設中對5G地下通信管道的規劃和預埋不足,均導致建設和運行成本增加。由于5G設備功耗較大,電力需求較強,電力配套容量成為制約5G站點建設的一大困難。
該提案建議,對于5G連續覆蓋規劃中的站址規劃、土地批復、土地租賃、天面租賃等給予優先政策保障,推動運營商之間站址的共建共享,給予電費優惠,并在5G供電、轉供電改直供電方面提供必要支撐。
張云勇表示,從單個基站來看,5G的耗能大概是4G的2-3倍,四大運營商正通過共建共享的方式來降低成本,目前也已有26個省區市在5G建設上出臺了配套政策。
肖亞慶指出,5G的應用探索也日益豐富,在消費領域,5G+超高清、5G+AR/VR等技術應用非常廣泛,游戲娛樂、賽事直播、居住服務等領域都在開展探索。去年疫情防控期間,5G在教育、醫療領域的應用也取得快速發展。
此外,“5G+工業互聯網”發展迅猛,**在建項目超過1100個,上海商飛、山西陽泉煤礦、湖南三一重工、廈門港等5G應用場景均取得明顯突破。
張云勇表示,5G在煤炭行業監控、高端工業裝備互聯等領域應用潛力巨大,比如商飛的6I互聯,這是因為它們的需求是剛性的,而且在這些領域,其投資回報也是非常明顯的,5G確實會解決它們的實際生產問題。
他指出,5G應用生態的培育需要一定的時間,但疫情明顯加速了這一進程,無論是生產端的復工復產,還是家庭、生活場景的智慧化、云化、數字化,比如在線教育、在線醫療,疫情發生后都出現了加速的情況,疫情促進5G新基建以及數字經濟比預期的大概提前了6-7年。
肖亞慶指出,中國正在探索、謀劃6G的發展,希望通過國際互動,推動形成共同的標準、遠景需求和成熟的技術。
農工黨中央今年提交的一份《關于“十四五”期間大力推進我國6G核心技術攻關和標準化工作的提案》(下稱“提案”)指出,構建6G空天地海一體化信息網絡依賴低軌衛星的通信支持,目前中國衛星組網處于后發不利地位,通用集成電路芯片存在短板,單邊主義也不利于6G形成全球化標準。
該提案建議,盡快從戰略角度出發,制定面向6G的空間在軌衛星發展規劃,加強運載火箭攜載大量衛星能力、可重復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有效降低發射成本。搶占有限的頻譜和軌道資源,提升我國制定6G標準的話語權,力爭在“十四五”期間組建低軌衛星全球覆蓋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