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直播電商與短視頻發展年會上獲悉,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網絡表演(直播)分會將在年內針對網絡直播打賞行為出臺指導規范,預計最快12月出臺。除此之外,協會還將推出網絡主播的分類分級管理規范,對非電商類主播進行評級。
記者從直播電商與短視頻發展年會上獲悉,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網絡表演(直播)分會將在年內針對網絡直播打賞行為出臺指導規范,預計*快12月出臺。除此之外,協會還將推出網絡主播的分類分級管理規范,對非電商類主播進行評級。
網絡直播打賞行為規范出臺的主要目標是解決目前網絡直播中存在的激情打賞、高額打賞和未成年人打賞三大問題。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網絡表演(直播)分會秘書長瞿濤向
石家莊網站建設介紹,所謂激情打賞就是一定時間內的不斷打賞,對于這類行為平臺應當在產品策略上進行調整,給用戶設置冷靜期。“比如你的打賞頻次和金額超過設定的閾值,平臺就會進行提示,建議用戶冷靜一下。”
瞿濤說,對高額打賞的管理方面,會要求平臺對單筆打賞的**值進行限制。未成年人打賞限制則是通過人臉識別等技術手段盡量減少未成年人的打賞行為。
隨著網絡直播和打賞文化的興起,“9歲女童打賞主播花光家里10萬彩禮”“孫女玩手機游戲花光奶奶救命錢”等新聞屢見報端,也引發了越來越多的法律糾紛。
今年上半年以來,**網信辦、**“掃黃打非”辦會同**人民法院、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市場監管總局、廣電總局等八部門啟動為期半年的網絡直播行業專項整治和規范管理行動。
在整治過程中,**“掃黃打非”辦公室發現,有的直播平臺任由主播穿著暴露、言語粗俗、行為惡劣,通過“送福利”、低俗表演、下流動作等方式吸引用戶進行高額打賞,甚至誘導未成年人進行充值打賞,所涉及的舉報案例居高不下。
“政府來指導、協會來落實,平臺來參與,我們希望通過這樣一種形式來形成行業的規范。從法律上來講,消費者與主播之間是一種服務關系,打賞多少是沒法通過政府條文強加限制的,但是可以通過行業自律形成規范,這樣就可以極大地減少社會爭議。”
瞿濤認為,當行業里的頭部企業都在遵守相同的規范進行自我約束的時候,自然也會形成一種淘汰機制,不遵守規范的企業就會被市場所淘汰。
另外,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網絡表演(直播)分會還將發布主播分類分級管理規范,主要涉及非電商類的網絡主播。
“我們現在分了若干個類、娛樂、戶外、教育、體育、政務等等,還有小的細分類別。”瞿濤說,“分類的目的是逐步引導主播往高價值的內容轉型。從政府的監管上講,也在倡導在泛娛樂之外,開展更多豐富內涵、有價值的直播活動,比如旅游、文化、傳統、藝術等。”
瞿濤還表示,在對主播進行分類之后,還將進行主播的分級。具體來說,就是把主播的賬號分為若干個等級,**的主播要給予流量等各方面資源的傾斜,對于不斷降級的主播要予以限流、限制打賞的措施,再進一步就是列入行業的灰名單以及黑名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