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印度,對于乘風破浪出海的中國互聯網公司來說,可能只能隔著恒河,遠遠相望。 15世紀,冒險家哥倫布乘坐圣瑪利亞號從西班牙啟程,穿越大西洋,去尋找遍地黃金和香料的印度。三十余天后,他踏上一片陌生大陸,因為地球是圓的,哥倫布堅信自己找到了印度
如今的印度,對于乘風破浪出海的中國互聯網公司來說,可能只能隔著恒河,遠遠相望。
15世紀,冒險家哥倫布乘坐“圣瑪利亞號”從西班牙啟程,穿越大西洋,去尋找遍地黃金和香料的印度。三十余天后,他踏上一片陌生大陸,因為地球是圓的,哥倫布堅信自己找到了印度。500年后,美國經濟學家托馬斯·弗里德曼多次出差印度,發現了全球化時代的秘密——世界是平的。全球化、信息化可以消弭不同地區之間的差異。
一代又一代的企業家受此鼓舞,遠赴海外,開辟新戰場。今年,面對波云詭譎的政治力量,那些代表著去中心化的互聯網企業們,不得不在互聯互通的全球化泥沼中停下腳步。但如今的印度,對于乘風破浪出海的中國互聯網公司來說,可能只能隔著恒河,遠遠相望。印度“退群”
中國科技公司出海印度的故事暫停于2020年7月。這條開辟了幾年甚至十幾年深深淺淺的航道,就此停擺。6月25日,印度宣布封禁59款中國應用,微信、微博、TikTok等位列其中。
一紙禁令,讓一眾本埋頭出海擴張浪潮的科技巨頭們,在盛夏中打了個冷顫。有著“Born to be global”基因的字節跳動,2017年孵化TikTok,便是奔著成為全球平臺的目標努力的。登陸印度市場后,更被印度**性日報《印度快報》評選為2018年度十大****App。月前,TikTok在印度被禁用,有媒體報道稱,字節跳動將為此每天損失65萬美元。
新貴遇難,老牌的中國互聯網巨頭,也沒有“免死**”。7月25日,Wechat(微信)面向印度用戶發出停服公告。這是騰訊被打碎牙齒也要和血吞的疼痛。作為微信的“家長”,騰訊對于微信國際化曾寄予極大期望。馬化騰曾在2013年的深圳IT**峰會上說:“對騰訊來說,這輩子能夠走出國際化的,目前來看只有微信”。
騰訊豪邁地撒下20億元作為微信出海的船費,向印度、巴西等幾個重要的**和地區推廣業務。2012年初,微信在印度古爾岡組建了一支十幾個人的班子。前期通過大規模營銷,收割近2500萬名用戶。
然而,只過了三年, 他們所付出的努力和對手相比,就都化成了泡影。2015年,Google Play 印度地區的免費應用的排行榜,前100名中,很難找到微信。
印度班加羅爾的公交車或者巴西里約熱內盧的海灘上,你能看到很多使用 WhatsApp 和 Facebook Messenger 的用戶;也許還有幾個年輕人在使用 Snapchat 付錢,或者一對夫婦沉迷于 Instagram中無法自拔。
而微信?如果你能發現,那說明你真的很走運。與同樣出海的社交軟件LINE、WhatsApp相比,幾番交戰后,微信早已不見背影。Facebook旗下的WhatsApp,在印度有2億活躍用戶,支持10種印度的語言,成為印度的即時通信市場上的**。雖然近而為鄰,但微信沒能連接印度。
雖然已經有59款中國應用被下架,但印度對中國應用的審查還在繼續。印度《經濟時報》報道,印度將對另外275款中國應用進行安全審查,其中包括騰訊手游PubG(絕地求生)、小米的短視頻應用Zili以及阿里巴巴的全球速賣通等。
外界將印度對中國互聯網應用軟件實施的禁令,視為政治決定。因為印度電子信息技術部發布的新聞聲明,沒有公布任何法律事實。只是聲明為什么會這樣做。該聲明援引2008年印度出臺的《信息技術法案》第69A 條,稱出于對用戶隱私和數據安全的威脅的考慮,這是阻止印度公眾訪問這些應用程序的主要原因。那些禁用軟件被政治強力終止的命運,籠統的概括為“參與了損害印度主權和完整性、印度國防、**安全和公共秩序的活動。”
2020年的今天,疫情和禁令的雙重打擊,印度互聯網仿佛重回那個1.0的時代,用*原始的方式感受彼此。
將印度對中國企業制裁推向輿論高峰的事件,是印度首都新德里衛星城古魯格拉姆一家地方法院,因一起前雇員訴訟案,對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等十幾位人士作出傳喚,要求他們在7月29日出庭或通過律師出庭。
畫風如此清晰的跨國傳喚,令廣大中國網友一臉黑人問號。他們在微博上調侃道:要傳喚也是傳喚印度公司那邊的法人,還能傳喚創始人?要是告哪個佛教寺廟,還要把釋迦牟尼挖出來嗎?
而且,馬云已經退休,不是阿里巴巴的法人了。
熟悉印度法律的業界人士介紹,印度法律中,起訴人可以指定任何人作為被告,但是需要法院*終定奪是否可以被納入范圍。如果印度法院不認為針對被告的起訴具有正當理由,則不會向其發出傳票。也就是說,法院傳喚馬云,很可能會演變成一起“烏龍”事件。
據
石家莊網站建設了解,此次訴訟的主角帕瑪(Pushpendra Singh Parmar),曾在印度古魯格拉姆的UCWeb辦公室擔任副主任直至2017年10月。后因績效和品行問題,被UC印度本地公司解除合約。接近UC印度員工的人士曾透露,這名員工被辭退后心生不滿,不僅曾向阿里巴巴管理層群發郵件宣泄不滿,還利用自己前媒體人的身份和關系,在印度媒體通過各種手段獲取曝光和關注。此次起訴阿里巴巴,帕瑪要求得到26.8萬美元(約合190萬元人民幣)的賠償。原本只是普通的勞務糾紛,但是在中印關系緊張的特殊時期,普通的事情也會被奇怪力量劫持,拿來做文章。
印度敢于如此任性,因為他們認準了具有13億人口的**,對任何互聯網企業而言,都是流淌著奶與蜜的迦南美地。過去幾年,一批中國互聯網企業前仆后繼的涌向印度。有數據顯示,2018年,印度排名前100位的應用程序中國,有44款應用程序來自中國,幾乎占到了一半。在押注印度的企業眼中,印度是十年前的中國,將中國市場火熱的軟件拿來印度,快速復制,果然大火,屢試不爽。
這種熟悉的copy,就像很多中國的互聯網大佬,當年從硅谷借鑒的一樣。印度有著令科技出海企業們垂涎三尺的人口紅利。據互聯網和印度移動協會(IAMAI)的數據,印度整體互聯網普及率約在35%左右,互聯網人口已經高達5.1億,到2025年,這一數字將達到8.5億。
在印度,約有65%的人群年齡在35歲以下,更為年輕的人口構成意味著,龐大的DAU,無需過分擔心的GMV,和無限潛力的付費能力。
印度,是巨頭們不能放過的市場,可一旦“被放棄”又是怎樣的一種局面?被封禁的微信,與其他出海的應用損失掉多數印度本土用戶不同,受此影響**的更多是中國人,它在印度生活的華人群體中撕開一道口子。
“TikTok或其他應用的禁令對我們影響很小,但微信的缺失將阻礙我們在印度的社交和商務交流。”一位居住在古爾岡市的中國人說。“因為,我們并習慣不使用電郵,我們與中國總部的聯系被切斷了。”外貿行業,是*敏感的神經線。在此之前,印度的很多商家都使用微信與中國批發商取得聯系,在微信關停后,很多商家叫苦連天。這事關生意,微信被停用,意味著一筆筆訂單的流失,他們只好在微信的朋友圈首頁上,附上自己的電話和郵箱。
微信被禁之后,更多的印度本土應用對市場空白虎視眈眈。用戶也一直在應用商店里搜索它們的替代品。根據SEMrush的一項研究,禁令實施當天,對TikTok的搜索量增加了229%,微信的搜索量增加了255%。而直到第二天,搜索量就大幅下降。TikTok的搜索量從229%下降到23%,對微信和微博等應用的搜索結果是負數。用戶好奇心在**就形成如此鮮明的落差,很難想象,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互聯網企業出海印度的不確定性還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