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論二維碼支付前,需要和大家達成一個共識:目前移動支付最大的市場在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手中,如支付寶、PayPay等。 各大銀行或因為機構臃腫、轉型太慢;或因為在傳統行業浸淫太久、缺乏互聯網思維;或因為業務未涉及電子商務,錯失移動支付第一波紅利。
在談論二維碼支付前,需要和大家達成一個共識:目前移動支付**的市場在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手中,如支付寶、PayPay等。
各大銀行或因為機構臃腫、轉型太慢;或因為在傳統行業浸淫太久、缺乏互聯網思維;或因為業務未涉及電子商務,錯失移動支付**波紅利。
總之,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傳統銀行與移動支付失之交臂。
一、日本電子支付概況
根據日本MMD研究所于2020年1月針對手機移動支付的研究報告[1]顯示:在所有支付方式中,日本人*青睞的還是現金,其次為信用卡。使用手機作為日常支付方式的人只占29.6%。
與中國二維碼支付一統天下不同(近些年,以云閃付為代表的NFC支付也開始逐漸興起),日本的移動支付是二維碼支付與近場支付(以NFC和FeliCa技術為主)分庭抗禮。
根據調查報告顯示:只有29.3%的人使用過二維碼支付,25.2%的人使用過近場支付。
二、沒有市場的二維碼
若要了解為何二維碼支付在日本打不開市場,我們還要從上圖日本支付的現狀著手,找到其他占比較高的支付方式搶占市場的原因,用排除法進行分析。
根據這個思路,我們可以將“日本為何不用二維碼支付”分解成三個問題:為何日本人那么喜歡用現金;為何日本人那么喜歡用信用卡;為何日本的近場支付發展這么迅猛。
1. 現金支付
日本推崇現金交易早就是一個共識了,??吹接腥朔治觯@是因為日本人對安全、隱私的重視。
但我卻認為這個觀點有待商榷,如果稍微在日本生活過一段時間就能知道,日本的現金交易到底有多么的不安全、不隱私。
在這里講一個關于日本的小常識,日本紙幣**面值是1000日元,硬幣**面值是1日元。
據FamilyMart的官方統計,日本便利店平均單次消費金額為500~600日元。這代表著在日本有很大一部分的消費場景,是用不到紙幣的,完全用硬幣進行交易。
而日本的商品支付金額由商品價格+消費稅兩部分組成,消費稅有時還會變動。因此,即使商品價格都是整數,*終顧客要付的錢也經常是108、499之類的數目,有零有整,十分不方便。
日本的硬幣,**面額500日元,相當于人民幣33元。
想必大家都清楚,硬幣是多么容易丟,找硬幣是多么費事。不僅耽誤時間,而且在翻找硬幣的過程中,會將錢包完全暴露在他人面前,毫無隱私可言。
那些認為現金支付能夠保護自己消費行為隱私的觀點更是無稽之談,因為信用卡支付在日本大受歡迎,卻和移動支付一樣會暴露自己的消費行為。
因此,我認為日本對現金交易的推崇,與安全、隱私關系并不密切。日本推崇現金交易的真正原因,是銀行的推波助瀾。
在日本,從ATM機里取錢,是需要手續費的,而且手續費并不低。有一些比較特殊的銀行,其主要利潤來源就是手續費。
這里用*特殊的Seven銀行(7-11背后的銀行,主要靠ATM機手續費盈利)舉例。2019年Q1,Seven銀行營業收入298億日元,其中有270億來源于ATM機的手續費。[2]
銀行通過ATM手續費獲得的收入占其營業額的90%以上。
即使是業務綜合性極強,ATM取款手續費**(工作時間取款免手續費)的郵政銀行。
2018年通過ATM機手續費獲得的收入也高達145億日元,雖然只占總營收比重的1%,但百億級別的市場也不是能夠輕易放棄的。
基本不收手續費的郵政銀行每年通過ATM手續費獲得的收入也有上百億有如此大的利潤和市場在背后,銀行自然不愿意推廣無現金交易。
2. 信用卡支付
在之前的調查中可以看到,日本信用卡的使用占比高達73.2%,是除了現金以外*多的。
這無疑會大大影響二維碼支付的推行。首先要明白,在上述幾種無現金支付方式中,信用卡是**一個不僅不會損傷銀行利益,反而還會為銀行帶來營收的方式。
這很好理解,因為你若不用信用卡,那你就要繳納信用卡年費;你若常用信用卡,銀行就能從你的消費中獲取1%~2%的傭金。
因此,信用卡是一個不存在銀行阻力的無現金支付方式。日本信用卡的使用歷史要遠長于中國,因此各個銀行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信用機制,可以通過信用卡帶來十分可觀的利潤。
如果使用第三方平臺支付,勢必會對銀行的收入產生沖擊。但第三方平臺若是想介入支付,又必須與銀行進行合作。
因此,銀行作為既得利益者并不愿意主動推廣第三方支付平臺,目前主要由第三方支付平臺占主導地位的移動支付自然也就沒有足夠生存的土壤。
與國內不同,日本的信用卡大多數是各個商家發放的。很多商家都和銀行推出了其特有的信用卡,該卡除了進行一般的刷卡消費外,也是商家的會員卡、積分卡和優惠卡。因此,在沒有額外推廣活動的前提下,想讓顧客從刷卡消費轉變為刷手機消費有著不小的壁壘。
除了銀行和顧客兩方面的推廣壁壘外,日本的低儲蓄欲望或許也是原因之一。
自從上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步入“消失的三十年”以來,日本的家庭儲蓄率逐年降低,2013年更是達到了負值。
家庭儲蓄的降低是日本低存款利率、低貸款利率帶來的必然結果。相信各位讀者也一樣,如果存款不給利息,貸款無需繳納利息,大家肯定都會更愿意貸款消費。從家庭儲蓄的降低可以看出,日本的年輕一代正在逐步走向“月光”社會,花未來的錢并不需要背負上額外的債務。因此,信用卡這種透支未來進行消費的方式,比各類移動支付需要先存錢再消費的方式更適合日本社會。
3. 近場支付
我在YouTube上簡單地搜索了一下,能找到的*早關于日本用手機進行近場支付的視頻出現在2011年4月6日。而國內的支付寶,則是在2011年7月1日才開始推出二維碼支付業務的。
在YouTube找到的手機近場支付視頻,視頻上傳日期為2011年4月6日二者都用過的人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近場支付比二維碼支付要更加便捷。
因此,從使用者的角度來講,沒有必要舍近求遠,去使用并沒有更方便的二維碼支付。同時從商家的角度而言,商家已經在引入近場支付的過程中,投入了大量的成本進行設備購買和市場教育,自然沒有太大動力再引入新的支付方式。
從技術供應方的角度而言,近場支付中*主流的兩種方式:NFC和FeliCa(NFC規格的一種)都是SONY的專利。
日本的手機也均搭載NFC功能,以SONY為首的一系列公司自然會不留余力地對這項技術進行推廣。
二維碼雖然同樣為日本專利,但其技術專利是免費的,技術供應方并不能從二維碼中獲利。
**從**的角度看,NFC實際上是比二維碼更加安全的信息交換方式,因此在二者同時出現的情況下,**自然更愿意推廣更安全的支付技術。
二、**層面的支持
通過以上三點的層層剖析,我們明白了為何日本更愿意使用現金和信用卡,而在無現金交易方式中,又更愿意使用近場支付。
但還有一個因素我們沒有考慮到:既然移動支付這么便利,雖然短期來看,對銀行的利益是有損傷的;可長期來看,對**促進經濟發展和國民消費卻有著積極作用。那為什么**不出面支持移動支付的推廣呢?
1. 市場需求
根據**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年底,我國注冊的法人單位(主要是企業)總個數為1809.77萬個,而普通個體戶數卻達到了6579.37萬戶,是企業法人數量的3.6倍以上。
個體戶涉及的就業人員高達14225.3萬人,可以說個體戶是我國市場經濟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根據日本総務省統計局「日本の統計2020」顯示:
石家莊網站建設消息截至2016年年底,日本共有個體經營戶200萬個,而注冊的企業法人單位總數多達385.65萬個,個體戶的數量只有私人法人單位數量的52%。
從企業注冊類型的分布可以看出,在日本市場中,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占據了主要地位,而在國內,更多則是個體商販。
中國的數據由“法人單位數-企業法人單位數”計算得到;日本數據由其統計報告中“法人でない団體”查詢得到。該部分主要包括各類公益團體、公共管理單位等。
觀察身邊的生活也能發現,在國內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接觸到的營業主體有很大一部分是個體商戶,包括賣菜賣水果的攤位、早點鋪、鹵菜店、夜市中的小商販等。他們中還有部分人雖然做著個體戶的生意,卻沒向**申報。
現實中,個體戶的數量甚至還要遠大于**統計局得出的數量。而在日本則不然,日本的買菜多在超市,而早餐、小菜等商品則在便利店購買,夜市也遠沒有國內發達。
雖然近場支付在顧客用來更加的方便、快捷,但因為其需要進行硬件設施的投入,每一筆支出也會扣除相應的手續費,對于小商販來說有著難以接受的成本投入。
因此,國內市場環境亟需一個更能方便小商販交易的方式出現。這種交易方式就是二維碼支付。
相比于對消費者支付習慣的改變,二維碼真正改變的還是商家,尤其是小商販的收款方式。只需要簡單張貼一張二維碼,不需要任何額外的投入,就可以節省出收費找零的人手和時間,這能夠極大地提高營業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