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與快手達成了戰略合作,且長期有效。在業內看來,這是一場恰合時宜的握手,也將是艱難權衡的長跑。 那么,短視頻賣貨受困于供應鏈薄弱的問題可以迎刃而解嗎?流量與變現的天平如何不失偏頗?商業與娛樂結合的限度幾何?細節決定了這場看似水到渠成的合作
京東與快手達成了戰略合作,且“長期有效”。在業內看來,這是一場恰合時宜的握手,也將是艱難權衡的長跑。
那么,短視頻賣貨受困于供應鏈薄弱的問題可以迎刃而解嗎?流量與變現的天平如何不失偏頗?商業與娛樂結合的限度幾何?細節決定了這場看似水到渠成的合作,能否真的皆大歡喜。
首例長期聯姻短視頻平臺與電商企業間的高墻終于要真正拆除了嗎?5月26日,記者從內部人士處確認,京東與快手的確達成了戰略合作,且“長期有效”。這場合作不但為“6·18”加了佐料,還讓視頻平臺與電商的聯合從草莽轉向正規化。
這則合作消息驚擾得四方不安,不僅是因為這場合作發生在流量高光時間段的“6·18”,還因為是短視頻與電商企業將長期并肩同行的**案例。
據了解,京東和快手達成戰略合作后,消費者將可以通過快手購買京東自營商品,且無需跳轉。對于此事,京東方面一直沒有給出公開回應。
“合作本身不意外,長期合作倒有些可玩味的了。”一位不愿具名的內容電商經營者對記者表示。
她認為,快手、抖音、映客這類短視頻平臺、直播平臺,本身就是握有價值流量的渠道;京東、淘寶、天貓、拼多多等電商,也是捏著流量的渠道,又有供應鏈基礎。雖然前者苦于內容變現之路崎嶇不平,后者陷入新流量不知從何而來的尷尬窘境,但想要雙方赤誠相待地長期合作,“幾乎是件不可能的事,真的太難了”。
上述人士解釋稱,短視頻平臺因內容才會聚集流量,一旦以帶貨為目的的內容占比過多,會降低可讀性和娛樂性,且主播帶貨頻出瑕疵,反而會導致流量流失。
電商巨頭早期經歷了內容導購App的“倒戈”,起初內容導購App的確向前者導流,后期逐漸將用戶截流形成了有消費者也有商家的電商,算是挖了電商巨頭的墻腳。“有了前車之鑒,電商巨頭也就有了防備。”
此外,對于跳轉至第三方電商的商戶,部分短視頻平臺的抽傭比例接近45%,“如此高的抽傭,如果短視頻企業又不能給電商提供足夠的流量,電商就做了一筆虧損的買賣”。該經營者給出了諸多理由。
事實上,去年“6·18”前夕,快手與拼多多也有過暫時合作,當時拼多多商家接入快手主播資源做商品直播推廣;斗魚與天貓的合作也僅限于幾場。求索內容變現的短視頻平臺、渴求海量且新鮮流量的電商平臺,兩者從未站在對立面,但也從未深度合作,似乎若即若離且彼此試探著。
商業聯姻背后,必然是一場圍繞利益進行的談判。
直播、短視頻平臺希望將流量變現;品牌商與店鋪掌握商品、貨源,希望借助直播增加銷售渠道;電商企業則希望充分調動公域流量、撬動私域流量,且借此尋求著站外的流量,*終目的仍是提升交易額。
各取所需顯然是促成主播、品牌商和電商平臺合作的主要原因。
一位不愿具名的從業者表示,“快手的流量終于找到一個承接,內容變現的渠道更為正規了。快手可專注于內容、積攢流量;京東也能更好地賣貨。大家都能做自己擅長的事情。”
從快手與京東目前的合作來看,先期進駐快手的為京東自營商品,售后與物流由京東承擔,此舉將促使雙方合力解決直播帶貨普遍存在的品控、售后、發貨不可控的問題。當下,短視頻平臺想要直播帶貨成功,需要更為可靠的供應鏈,如今卻深陷品控售后難以把控的雷區。
目前,散、亂、小的供應鏈難以撐起直播帶貨千億甚至萬億級市場,MCN機構或短視頻平臺自身搭建供應鏈,時間漫長、阻礙頗多且成本高昂,完全擺脫電商另起爐灶并不現實。一位業內人士向
石家莊網站建設透露,短視頻平臺的商品供應和質量難有穩定保障,白牌為主,缺乏品牌商品。想要確保商品質量、售后服務完善、物流配送可控,短視頻平臺的直播帶貨就需要能滿足其上述需求的電商企業。
有觀點認為,京東搭上快手,可以加速完成對下沉市場的布局,并在直播電商新場景上獲得增益。從京東角度來看,快手擁有3億日活用戶,且主要分布在下沉市場,京東接入快手,再加上擁有微信一級入口以及京喜,能實現對下沉市場的基本覆蓋。
或許,京東與快手的合作,讓雙方心愿達成時,也能為視頻平臺與電商的聯合從草莽轉向正規化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