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據應用質變的道路上,大數據行業亂象叢生,近年來關于第三方大數據公司的整頓從未停止。瞭望消金注意到,去年下半年開始,摩羯科技、新顏科技等多家大數據風控公司被查,51信用卡等多家涉及大數據業務的服務商也未幸免,引起一場史無前例的大地震。就51
在數據應用“質變”的道路上,大數據行業亂象叢生,近年來關于第三方大數據公司的整頓從未停止。瞭望消金注意到,去年下半年開始,摩羯科技、新顏科技等多家大數據風控公司被查,51信用卡等多家涉及大數據業務的服務商也未幸免,引起一場****的大地震。就51信用卡而言,因采用“爬蟲技術”違規獲取用戶數據的操作,在2018年首次盈利后瞬間轉向大虧,2019年凈虧損達11.29億元。當前,其股價也已淪為“仙股”。(回顧:大數據行業再拉警報,51信用卡或將徹底淪陷?)
2020年大數據行業“余震”尚存,摩羯科技、新顏科技等大數據公司是否還有一線生機?飛貸、百融云創等涉及大數據技術的信貸解決方案服務商是否會步入后塵?
摩羯科技涼涼,新顏科技“死灰復燃”時隔半年,那些在大數據行業地震中的“幸存者”們,現狀如何呢?去年9月,多家媒體報道,摩羯科技突然遭警方上門,當天開始業務全面停止。
據媒體曝光,摩羯科技曾大規模推廣名為“同業爬蟲”的產品,幫助平臺爬取用戶在其他現金貸平臺上的所有信息,包括風控數據和放款額度,從而省去風控等必要環節實現“秒貸”。當時不少風控能力欠缺的現金貸平臺蜂擁而至,有業內人士認為,這個產品直接掠奪了同業數據,相當于竊取別人家的風控成果,屬于“野蠻”行為。
此外,摩羯科技還有專門爬取支付寶數據的產品,支付寶用戶真實姓名、手機號、收貨地址、近一年的購物信息,交易記錄等“一爬搞定”。按照技術人員的說法,“只要技術好,就沒有爬不到的數據”。
瞭望消金了解到,由于事態嚴重,魔蝎科技徹底涼涼,目前官網仍是無法打開的狀態。此時,與摩羯科技同日被警方“突擊”的新顏科技,似乎已經從“大地震”中緩過勁來,業務如火如荼,大有“死灰復燃”之跡。瞭望消金記得,剛剛被查時曾有新顏科技人士向媒體表示,協助調查是因為與其合作的一家持牌網貸平臺涉及暴力催收問題,新顏科技本身的業務并未受影響。但是在后來,公安部通報和多家媒體報道又確認,新顏科技曾存在為“套路貸”提供非法數據查詢服務的情況,每次收費0.2元-1.8元。
石家莊網站建設消息,新顏科技作為獨立的第三方大數據風控公司,當前主要提供OCR識別(針對身份證、銀行卡、駕駛證、營業執照等文字內容進行識別)、飛驗(智能人機識別)、企業信息核驗等產品與服務。
*近新顏科技還在到處宣傳旗下基于機器學習打造的業內首創的風險告警產品,號稱能通過技術實現毫秒級響應,幫助金融機構打破風控高成本、低時效的局限,為機構注入新生力量。
受疫情黑天鵝的影響,信貸服務正在不斷朝線上遷徙。那些涉及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技術,提供信貸解決方案的服務商,是否存在違規操作的情況?備受業內人士關注。
瞭望消金注意到,當前在金融科技領域中,飛貸被業內人士稱為“現象級企業”。
據飛貸聯合創始人卜凡德表示,飛貸線上信貸服務曾8個月累計放款35億元。在與多家銀行合作的過程中,飛貸已累計實現超400億信貸放款規模。官網顯示,飛貸的合作機構中,不乏建設銀行、平安信托中國人民保險等國內外知名大型金融機構。同時,飛貸還具備**高新技術企業資格,曾多次斬獲各種金融科技服務類獎項。
然而,就是這樣一家“光環”加身的企業,也有“不為人知”的一面。此前在瞭望消金發布的《315消費金融企業輿情通鑒》中,飛貸就被粉絲曝光過涉嫌高息、亂收服務費等問題。而在全網輿情上,飛貸響應投訴的能力也趨于劣勢,解決率僅14.33%。
種種跡象看來,雖然飛貸對自身的定位為“移動信貸整體技術服務商”,但從官方信息及媒體報道的內容分析,均是蜻蜓點水、品牌美化內容居多,真正的核心技術是什么,卻不得而知,瞭望消金認為飛貸真正意義上只是“助貸機構”。
有用戶表示,飛貸業務員在推薦產品時,說明貸款合同利息并不詳細,服務費、擔保費、高額逾期罰息等事項均含糊其辭,涉嫌誘導性宣傳飛貸信貸為低利息、下款快的產品。
根據用戶提供的《“飛貸”額度借款合同》顯示,飛貸借款過程中涵蓋包含清算費、代償費、滯納金、管理費、擔保費、綜合服務費等多項不明的費用。而《借款合同》與《服務合同》顯示,飛貸貸款年化利率正好踩在36%的紅線上。其中,擔保咨詢費在3.5%左右,而借款逾期的罰息利率為合同約定利率水平加收50%。
根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三十條,出借人與借款人既約定了逾期利率,又約定了違約金或者其他費用,出借人可以選擇主張逾期利息、違約金或者其他費用,也可以一并主張,但總計超過年利率24%的部分,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這意味著,用戶若與飛貸“硬剛”,飛貸超過24%部分的多項不明費用將無法等到法律支持,面臨著“無效”問題。事實上,打著“金融科技”旗號,實則打著放貸“擦邊球”的平臺,飛貸不是“**”。瞭望消金發現,與上千家金融機構達成合作,每天能夠幫各種金融機構評審金融客戶的資質、風險1500多萬次左右的百融云創也與飛貸存在相似的問題。
百融云創花式收割用戶隨著全名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消費信貸、貸款超市等金融營銷也在微信朋友圈,甚至抖音上活躍起來。此前瞭望消金就報道過,百融云創大數據風控和“現金貸”齊發,旗下多個貸款服務平臺在社交平臺上頻頻出鏡。
據悉,百融云創(百融金融信息服務股份有限公司)于2019年4月完成的品牌升級,原為百融金服(百融金融信息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目前,百融云創對外投資10家公司,其中6家為全資控股。而榕樹貸款、榕易有錢等提供貸款服務的平臺,均由旗下全資子公司廣州數融互聯網小額貸款有限公司在運營。在瞭望消金看來,百融云創憑借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興技術手段,幫助旗下品牌產品**獲客,但結果卻不盡人意。有用戶在第三方平臺反饋,百融云創涉嫌侵犯用戶隱私的情況。據投訴人李先生描述,其自己蝦球借錢(百融云創旗下產品)上注冊過賬戶且并未借款,卻收到了榕樹的下款短信。
更令人驚愕的是,收到短信,錢卻沒見著,造成用戶恐慌情緒。李先生急得質問榕樹貸款,“80000元,請問存到那里去了?”瞭望消金還注意到,在榕易有錢隱私政策中,隱藏著違規使用借款人隱私數據的風險。據《隱私協議》表述,平臺可能自行或通過第三方采集用戶借貸信息、財務信息、履約行為信息、人行征信信息,并經整理、分析后的信息提供至平臺合作方,用于風控、貸款、貸后管理等風控相關服務。
而從收集的信息類別來看,榕易有錢顯然也違背了“收集個人信息應遵循*少夠用”原則。
隨著互聯網金融整治不斷提速,“金融科技”成為很多互聯網金融機構的大腿。百融云創曾多次以“科技公司”自居,并表示不發放貸款,只提供獲客和風控服務,事實卻并非如此。
在瞭望消金看來,大數據行業的整改依舊不能懈怠。雖然金融科技與信貸風控難以分家,但這并不意味著,第三方數據機構能把技術手段作為收割借款人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