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三個多月的掙扎,淘集集創始人張正平還是在今天用一封公開信宣布了淘集集的破產。 張正平在公開信中稱自己已盡力未盡責,由于資金未能如期到賬,不得不宣布淘集集本輪并購重組失敗,接下來公司將尋求破產清算或破產重整。 對于接下來的重組,張正平稱會
經過三個多月的掙扎,淘集集創始人張正平還是在今天用一封公開信宣布了淘集集的破產。
張正平在公開信中稱自己“已盡力未盡責”,由于資金未能如期到賬,不得不宣布淘集集本輪并購重組失敗,接下來公司將尋求破產清算或破產重整。
對于接下來的重組,張正平稱會將淘集集所有權轉交給債權人,“如果債權人需要則我和高管團隊將繼續服務淘集集,如果不需要則我和高管團隊離開淘集集。”而如果以上破產重整方案無法推行,就會申請破產清算,但自己和團隊依舊會努力歸還欠款。
作為2019年結束的*為轟烈的一個案例,將要漸漸消失于人們視野中的淘集集給還在場上的一眾創業公司留下了什么?
淘集集的暴雷是從今年下半年開始的。9月份,淘集集被曝資金鏈斷裂;隨后10月,淘集集公告稱將與國內大型機構進行業務重組(經營模式也將由商家入駐模式調整為合伙人自營模式),10月16日,淘集集放出與小部分商家達成的和解協議:淘集集將資金交由第三方監管,商家同意簽訂“債轉股”協議。
就在12月3日,淘集集還宣布已與國內大型集團順利簽署股權投資協議,正處于等待打款階段。但是幾天后,這筆款的狀態就已經成了多次拖延,淘集集也隨之發出了**的公告。
對于遲遲未等來的B輪融資款項,張正平在公開信中透露,本輪淘集集共有兩個潛在投資人,都是在國慶左右就開始溝通了,其中已有投資人簽完投資協議,并接管了公司的財務、法務工作(收走所有公章和銀行密鑰),但是卻多次拖延了打款時間,**超出了公司能承受的時間期限。
“在公司賬面無錢可用的情況下,已經無法維持基本的運營,且對投資人是否會打款非常懷疑,所以被迫宣布并購重組失敗。”
開啟淘集集沉沒之旅的B輪融資是在今年6月份啟動的,彼時淘集集擬融2億美元,投后估值8億美元。正當時的淘集集還一度宣稱自己要成為一家百億美金以上的企業。
根據界面的報道,當時的淘集集確實已與投資方達成意向協議,不過資金卻遲遲未到賬,這是因為投資人要求淘集集有更好的增長曲線。為此,淘集集不惜采取挪用商家貨款當作市場增長費用,*終引發了今年10月份商家上門討厭欠款的風波。
淘集集于2018年8月上線,提供包括服裝、食品、母嬰、數碼等多品類產品的拼團需求。人們對它的玩法已經不陌生了:借助微信生態,用戶在熟人關系中參與拼團或者砍價后可低價購買平臺上的商品。
基于社交關系的裂變,淘集集也采用了直接的現金補貼和分銷返利等社交電商*基本的模式。而相比于其他平臺,淘集集有著更為激進的低價策略,別的平臺上的9塊9,在淘集集上會變成8塊8,甚至是1元、0元等更低的價格(淘集集有著一元集市)。再比如其用來拉新的“賺賺”功能,可以保證用戶“買多少返多少”。
因為有著砍價、社交、拼團、下沉這些關鍵詞,加上其崛起的速度,淘集集曾被稱為“下一個拼多多”。不過一年時間,淘集集就獲取了1.3億用戶(數據截至今年10月份),還有數據顯示,在整個下沉市場,淘集集和拼多多的用戶重合度一度高達55%。
資本趨之若鶩:2018年10月,淘集集宣布了其上線后的**筆A輪4200萬美元的融資,由老虎基金、DTSGlobal、險峰旗云投資,彼時估值達到2.42億美元。這在社交電商的融資案例中已屬于不小的數額。
淘集集之外,資本對于社交電商領域的影響一直都在加大。有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8年,社交電商融資總金額超200億元。
不過,融資為淘集集帶來了高光時刻,但也為其今天的結果埋下了伏筆——張正平就將淘集集的死亡歸結到了“融資”的身上。
石家莊網站建設消息在10月份的那封道歉信中,張正平說:“我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過多的時間花在了融資身上,想通過融資款來解決當前增長的問題,延誤了*黃金的自救期,策略上選擇了繼續虧損獲取用戶。”
只想用融資來解決一切,而沒有真正考慮公司自身的增長應該來自哪里,這帶來的后果就是其無視了對虧損的補救,直到大結局來臨,淘集集都沒有形成真正的自我造血能力。或者說,還未等到真正開始賺錢,淘集集就迎來了全線崩潰。
融資失利大概是個引子,真正的原因還是過于依賴融資的淘集集并沒有跑通自己的模式。
雖然資本曾經擠破了門檻的想要進入,但是淘集集一直需要錢。
模式,決定了淘集集需要一直用高昂的成本包括現金補貼來進行獲客和維持留存,這導致了其成本過于高且無法追平。也就是說,淘集集做的實際上就是“一次性”的生意。就像張正平自己說的那樣,“市面獲取一個注冊用戶并不便宜,淘集集不收傭金,虧損實際上都虧損在獲客上。”
《晚點LatePost》披露過,淘集集今年以來已經虧損近12億元:上半年凈虧6個億,凈資產負6億元,每月虧損超2億元。還有公開數據顯示,淘集集虧損總計16億。
短期內用戶量的爆發,無法代表用戶就有了忠誠度、可以長期留存以及平臺模式可被驗證。而淘集集的嚴重虧損,也反映出社交電商領域依然存在著用燒錢占領市場,但經營模式無法跑通的現象。
淘集集的用戶群體曾經和拼多多有著高度重合,它們都圍繞著下沉這個新的掘金勝地。我國下沉市場用戶規模超過6億,是個正在被切分的大蛋糕。除了社交電商,沉下去的模式還有很多,但玩家在下沉市場的玩法的邏輯幾乎一樣:補貼、低價、拼團、熟人、薅羊毛......這仿佛已經成了下沉市場的默認屬性。這就決定了蛋糕雖大但是并不好分:沒有強勁的市場獲取資本的能力和足夠好的臺本,故事就講不久。
即使是看起來已經收獲了一批“死忠”的拼多多,也還在用戶留存和流量變現的方向做著探索。對于拉新和留存,拼多多也還沒有擺脫使用大手筆補貼的情況。
不過問題就來了:既然淘集集被稱為“下一個拼多多”,為什么它們的地位和命運如此不一樣?且不說拼多多的背景背書總過于強大(騰訊、段永平,丁磊和淘寶網創始人孫彤宇),只說搶在窗口期完成上市的拼多多,已經意識到并想辦法解決用戶留存的問題了。
在某種程度上,拼多多已經完成了低線城市的獲客,且正在敲響五環內的大門,眼下拼多多的目標有且只能是提高用戶的粘性和留存,這通過其不惜用超過營收的營銷費用(一季度,拼多多總營收為45.5億,市場費用為48.9億)來做品牌就能看出。
但是過于追求速度的淘集集,已經沒有了這樣的機會。淘集集還沒等來解決留存的這天,就趕上了資本環境的收縮:淘集集沒有擺脫對資本依賴的副作用,在資本市場開始放慢投資腳步的環境中,被放大了。
可以說,資本早已過了閉著眼投錢的階段,如今的投資人們眼神越發審慎,尤其是對有著口碑、盈利模式和市場規模爭議的賽道則更為小心。在這樣一個資本都開始謹慎放款的環境里,沒有及時脫離對資本的依賴、用拿的出手的數據來說服市場,只會加速自身的死亡。
巧合的是,這段時間,從風口上傳來的消息中,樂觀的不算多,也多數和資本有關——圍繞著社交、拼團、下沉,太多故事講到了今年都開始磕磕絆絆。社區生鮮電商黑馬呆蘿卜在上個月底宣布關閉杭州產研中心;松鼠拼拼年前被曝因融資不暢開始尋求與食享會的合并。
不過,這兩者沒有過于慘烈的結局,呆蘿卜被傳已經恢復運營,松鼠拼拼也放棄了合并,選擇了繼續獨立運營。他們都在這個難熬的寒冬中緩了一口氣,但淘集集已經撐不過去了。
張正平也總結了淘集集的經驗教訓,他在此前的道歉信中就說,淘集集面對著“內憂”與“外患”,前期的急速擴張,給淘集集留下了一些后遺癥。
這無非是平臺質量和供應鏈不過關,在大量的廣告和營銷之下,來自用戶的回饋卻并非正向;同時因為資金鏈的斷裂和對融資的追求,出現了諸如回款越來越慢等也影響了來自商家端的信任。
在社交電商和下沉市場,淘集集不管是在品牌背書還是供應鏈資源,都已經不及逐漸入局的巨頭和其他追求“不犯錯”的垂直玩家,洗牌之后,優質的資源只會愈來愈向巨頭和穩定的頭部靠攏,不能保證持續性發展的企業,會在風口上早一步失去生命力。
此情此景,已經被資本送上風口,但還正在燒錢、無法實現自我造血的企業,或許要趕緊思考下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