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商業模式,還是技術研發,阿里巴巴的價值取向都越來越倚重B端,因為從某個角度看,要想撬動C端市場的進一步紅火,無疑開發B端已成為基礎之上的基礎。
據阿里巴巴**發布的2019財年業績及四季度財報顯示,全年營業收入3768.44億,同比增長51%;四季度營業收入934.98億,同比增長51%;全年度核心電商收入同比增長51%,四季度核心電商收入同比增長54%;為各類商家帶來增量收入9096億;移動月度活躍用戶增長1.04億人,達到7.21億人。
其中2019財年凈利潤達到934.7億元,同比增長12%;第四財季凈利潤達到200.56億元,同比增長42%。
另外在to B領域,阿里巴巴的動作幅度開始加大,截止到目前,50%以上的A股企業中有近80%的中國科技類公司正在接受阿里云服務;2500萬淘寶企業用戶會員受惠于阿里經濟體;700萬企業通過釘釘進行數字化升級;20萬個品牌進駐天貓;菜鳥網絡服務75萬個進出口商家;螞蟻金服向1500萬個小微企業進行金融服務;阿里云在**101個城市服務262個政務類客戶;40%中國網站得到阿里云安全能力保護;1688企業采購服務超300家百億級以上客戶,其中全球工業50強占70%;還有**目前已形成3202個淘寶村覆蓋農村消費者超2億人,2018年***貧困縣在阿里巴巴平臺銷售額達630億等等。
在為B端客戶提供技術支持提升運營效率,增強對外服務能力,從而以直接和間接的方式讓阿里巴巴持續受益。從廣義的角度看這也是阿里巴巴數字經濟體無限延展的的思路。
底層技術是“柱石”
阿里巴巴*看重的是底層技術的開發和應用,而不是簡單的側重于商業模式,企業通過創新的商業模式確實能夠提升運營效率。
但是,就目前整個全球經濟運行背景來看,底層技術已成釜底之薪,底層技術捍衛的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即無論當外部環境發生任何變動時,都無法撼動底層技術這一動力輸出源。
從整個業務布局和覆蓋領域看,阿里巴巴既直接參與也間接賦能,各業務板塊相互銜接,任何板塊的運轉都是為了增強系統性效應而發力,進而再進行動力回傳。
阿里巴巴在設計這一數字經濟體的同時,既可以對各板塊進行動力輸出,同時也規避掉了或因某項業務發生風險而影響整體,所以底層技術的提供者是其賦予自身的角色定位。
石家莊網站建設獲悉阿里巴巴也在通過內部的運行機制梳理出一套對外賦能的體系,而這套體系正是是由其自身構筑的底層技術來實現的,比如達摩院的設立、云服務、釘釘數字辦公等等。
這種由內而外的能量輸出,不僅是一種動力補給,在某些特定時期更是一種防御能力,從自身對外圍企業加固釋放。
如何理解阿里巴巴的高維布局?可以從兩點說明:
一,其實在對B端的發力就是一種高維度布局,不管其自身板塊經營業績如何增長,都只是在沿著單一方向縱深,如果不能在寬度方面拉伸,也就是將自身的造血功能傳輸給B端企業客戶,就無法刺激其他業態激活更大范圍的市場環境,那么其自身的競爭優勢就會略顯單薄,無法累積厚度;
二,在追求企業效益的同時,關注加大對公益事物的投入則有助于阿里巴巴在高度上占據優勢,對其品牌的價值增效大有裨益例如螞蟻森林、電商扶貧以及公共資源的投入,從高度、深度和寬度幾個維度來實現阿里巴巴的數字經濟體。
在上升到某個階段之后,跳出圈子站在局外來審視這個商業環境,就如同站在月球觀察地球和站在地球本身,觀察角度是不一樣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有了更加開闊的視野就會對比出當前的不足和優勢,從而找到機會縫隙,**嵌入。
當然這些有點類似于形而上的東西。例如通常情況下,豐富的原材料和能源是刺激經濟增長的主要路徑,但這些資源不會永不枯竭,當資源耗盡,可行的辦法就是利用技術的創新來制造資源,從而達到經濟持續增長的目的。阿里巴巴正是運用這一點,刺激B端企業客戶突破資源瓶頸重新樹立增長路徑。
所以,阿里巴巴在2019財年實現高速增長,有賴于對C端和B端的雙向激活,將消費市場和供給市場的潛力不斷挖掘,不斷拓寬經濟運行的循環軌道,可以預見的是接下來在B端的動作幅度、力度之大將會成為阿里巴巴未來發力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