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亞馬遜官方公開承認將收縮在華業務,并與并于 7 月 18 日停止為第三方賣家提供賣家服務,但不會采取「一刀切」而是在未來幾個月內持逐步轉變,以免傷害消費者:
“亞馬遜始終對中國市場有著長期承諾。在現有的良好業務基礎之上,我們將繼續投入并大力推動包括亞馬遜海外購、亞馬遜全球開店、Kindle 和亞馬遜云計算等各項業務在中國的穩健發展。”
去年,亞馬遜中國宣布,由于業務調整,自2018年8月30日起,亞馬遜中國將不再為第三方國內賣家提供亞馬遜物流賣家服務(FBA)。種種跡象表明,亞馬遜在中國收縮戰線已是不爭的事實。
可以說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無論哪個行業競爭的都非常激烈,少有跨國互聯網公司在中國取得成功,像*早之前谷歌雅虎退出中國,前幾年在國外屢戰屢勝的uber在中國也是折戟沉沙,*終以被滴滴收購國內業務收場,如今全球**的電商平臺亞馬遜也成為了這名單上的新成員。
作為全球電商霸主的亞馬遜進軍中國:如果從輝煌走向沒落的呢?
亞馬遜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可以追溯到2004 年,那時淘寶才成立一年,京東也才開始進行全面電商業務布局,而那時的亞馬遜已經是市值超過160億美元(按照當時匯率計算超過1000億人民幣)的全球電商霸主。
這一年,亞馬遜的全球戰略正是高速擴張期,以收購7500萬美元收購卓越網,但并沒有立即進行大變革,而是秉持著“要規模不要利潤”的佛系管理理念,慢慢地完成改造。
直到2007年,卓越才改名為“卓越亞馬遜”;2008年,亞馬遜在中國B2C市場的份額高達15.4%;在2011年,再次更名為“亞馬遜中國”; 用了七年時間,才慢慢抹掉卓越的痕跡,也可以說亞馬遜用了七年的時間僅僅改了一個名字;2016年,亞馬遜將在美國取得成功的Prime會員服務帶到了中國。
但如今的中國電商包括跨境電商行業已經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包括淘寶、京東、蘇寧易購、唯品會、國美、當當等各路電商平臺成倍數增長,中國消費者網購的習慣已經慢慢培養起來了,但此時的亞馬遜在中國的處境愈發艱難。
由于中國的電商平臺從物流、支付、客服等配套設施相對完善,而亞馬遜的競爭優勢被大為削弱,包括亞馬遜的網站和APP體驗一直被國內消費者詬病,也成為了不選擇亞馬遜平臺的原因,還有亞馬遜在倉儲上的重金投入短期內也必然拖累利潤。
但即使是如此壓力之大,亞馬遜似乎還是保持著那份“初心”,堅持以客戶需求為中心,堅持貫徹自己的全球戰略,不管國內電商品牌是各種渠道打廣告提升知名度也好,打價格戰贏得客戶也罷,亞馬遜從來都不為所動,導致發部分用戶都被國內電商平臺搶去,因為亞馬遜給自己的定位是科技公司而不是賣貨的電商平臺。
石家莊網站建設消息 據統計2008年**期的亞馬遜在中國電商市場的份額曾達到15.4%,到如今的0.6%,1%都不到市場份額,反觀中國本土的電商品牌,天貓為61.5%,京東24.2%,如今亞馬遜想要在電商領域和這些巨頭競爭下去,找回市場份額,幾乎是“無力回天”。
“不夠激進,投資不足,本土化不充分。”貝索斯曾總結在中國市場失敗的原因;
其實不得不承認,亞馬遜似乎還是沒有適應中國的商業法則,相比起國內電商平臺都在積極分析用戶,全面提升用戶體驗,各渠道宣傳打廣告搶客戶,亞馬遜的經營方法的確稍顯佛系。
同時中國中國團隊的不信任也是其失敗的根源之一,相比起淘寶、京東等中國電商平臺都是創始人親力親為掌控,亞馬遜在中國的團隊都是職業經經理人,權限不足,激勵不足,即使意識到市場的轉變,也無力及時應對,錯失良機。
由于在中國市場經營策略欠缺,導致持續虧損的經營狀態,已是公認的事實,這時選擇進行戰略調整,關掉中國第三方電商業務,也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亞馬遜“全面退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