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申通快遞拋出一則重磅公告:控股股東德殷投資擬設立新公司,持有上市公司29.90%股份,阿里巴巴將獲得新公司49%的股權,支付對價為人民幣46.6億元。 在阿里爸爸的光環加持下,申通快遞喜提兩個漲停板(當天直接一字板),并帶動快遞板塊集體上漲。 其
3月11日,申通快遞拋出一則重磅公告:控股股東德殷投資擬設立新公司,持有上市公司29.90%股份,阿里巴巴將獲得新公司49%的股權,支付對價為人民幣46.6億元。
在阿里爸爸的光環加持下,申通快遞喜提兩個漲停板(當天直接一字板),并帶動快遞板塊集體上漲。
其實在稍早的2018年5月,阿里巴巴、菜鳥網絡和中通快遞就宣布達成戰略投資協議,阿里巴巴、菜鳥等向中通快遞投資13.8億美元,持股約10%;
在更早的2015年5月,阿里巴巴與云峰基金聯合對圓通速遞進行戰略投資。
阿里巴巴大有要集齊快遞行業七龍珠之勢。
阿里的戰略考量我們按下不表,今天風云君主要跟大家聊聊快遞行業的發展狀況。
一、快遞行業發展歷程
根據行業生命周期理論,一個行業的發展主要包括四個階段,即起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我國快遞行業的發展大致經歷如下幾個階段:
起步期:上世紀八十年代,中郵速遞先后開辦了國際特快專遞業務和國內特快專遞業務,開中國大陸快遞業之先河。
成長期:上世紀九十代年代,民營快遞企業紛紛成立,順豐、申通、天天、韻達、圓通、中通、百世等民營快遞企業日漸發展壯大。
成熟期:21世紀10年代,電商及網絡購物的普及大大促進了快遞行業的高速發展。國有、外資、民營快遞企業由此展開激烈的市場角逐。
二、市場規模
近期,**郵政局公布了2019年1月份郵政行業運行情況,報告顯示:**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完成45.2億件,同比增速13.5%;業務收入完成596.8億元,同比增速19.9%。
雖然2019年1月份增速下滑受到節假日的影響,但是繼2017年以來,快遞行業的業務量和業務收入增速持續下滑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這是否預示著快遞行業的增長進入了拐點?先來看看10年來快遞業務量和業務收入及增長情況:
2011年至2016年,快遞業務量增速由20%躍升至超過50%,之后基本維持在年增長50%+的水平(注:2015年增長48.10%);2017年開始,快遞業務量增速明顯放緩,年增長率又回到20%左右的水平。
快遞業務收入增速跟隨業務量增速大致相似。2011年至2016年維持在30%以上的增長水平,2017年開始增長趨勢明顯變緩。
那么緣何會出現這樣的波動呢?這一切跟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狀況密切相關。
快遞行業的繁榮離不開電商行業的發展,二者相輔相成。電商行業同樣經歷了起步、成長和成熟三個階段。
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是電商行業的起步期,該階段基本解決了誠信和物流支持等基礎建設;2009年至2015年是電商行業的成長期,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移動電商迅猛發展;2016年至今是電商行業的成熟期,網上購物市場增速漸緩,線上紅利逐漸消失。
快遞行業正是跟隨電商行業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網上購物市場增速漸緩,快遞業務量的增速也漸漸變緩。
對比快遞業務量的增長率曲線和網上零售額增長率曲線可以發現,二者有相同的走勢。從行業發展規律來看,快遞業務增速將很難再回到2011年至2016年那樣動輒超過50%的增長速度。
但是,我國的快遞行業具有很強的地域性。根據**郵政局公布的數據,2018年,我國東、中、西部地區快遞業務量比重分別為79.9%、12.3%和7.8%,業務收入比重分別為80%、11.2%和8.8%。
因此,跨境電商、農村電商以及地域均衡發展機會,或將是快遞行業發展的新的增長極。
三、競爭態勢
商場是沒有硝煙的戰場,商業競爭是不流血的戰爭。企業之間的競爭猶如冰山,局外人往往只能看到冰山一角。
下面我們從幾個簡單的指標開展分析,以期能夠管中窺豹。
1、行業集中度
2016年之前,快遞行業CR8(行業規模前8家企業的市場份額占總市場份額的比例)是逐漸降低的,這段時間也正是 快遞行業業務量增速較高的時候,這時候市場的業務增量較多,龍頭企業并不能完全吃下新增的市場份額,行業內的小企業尚可以分一杯羹。
2016年之后,快遞行業CR8又開始逐漸上升,這段時間也正是快遞行業業務量增速變得趨緩的時候,這時候市場的業務增量較少,龍頭企業都吃不飽,開始搶占行業內小企業的市場份額,CR8開始重回升勢,行業份額正逐步向著數量少、規模大的龍頭企業靠攏。
2、單票價格
價格戰是一種常用的市場競爭手段,具有殺傷力強、短平快等諸多優點,實在是整垮競爭對手的“必備良藥”。
一般來說,在行業發展的起步期,只有高收入的用戶會嘗試新的產品,產品價格彈性小,市場上的競爭對手也少,企業一般采用高價格、高毛利的策略。
快遞行業在發展初期的定價和現在相比高出不少,但進入門檻較低,這使得競爭者越來越多,加上業內的同質化競爭嚴重,價格戰成為了必然的選擇。
過去10年間,快遞平均單價從2009年的25.75元迅速下滑至2018年的11.91元,下滑幅度達54%。
以A股3家通達系快遞企業為例,雖然各公司在經營效率和戰略布局上有所差別,但從整體來看,通達系的快遞單價在近5年間呈明顯下滑趨勢。
3、單票毛利
價格的下降也有可能是因為成本的下降而帶動。
我們還是以通達系為例,從單票毛利方面來看看價格的下降是否是由于成本的下降引起的。從上圖可以看出,在2013年至2017年間,三家快遞公司的單票毛利總體呈現出下降的趨勢。
一般來說,如果是因為成本下降帶動的價格下降,成本的下降幅度必然會超過單價的下降幅度,也就是說單票的毛利是不會降低的。所以,單票價格的下降不是因為成本下降帶動的,主因仍然是競爭。
在國內電商快遞的高端市場領域,以直營模式經營的順豐牢牢占據頂端;而在低端市場領域,在激烈的價格競爭中勝出的通達系四分天下。這些都使得如今進軍電商快遞的行業壁壘大大提高。
隨著業務量增速回落,規模不夠大的二線、三線小快遞公司的市場份額將被逐漸蠶食,甚至被迫退出市場,行業集中度進一步上升,行業龍頭公司或將直接展開競爭。
四、行業應對策略
在行業進入成熟期之后,企業的經營重點開始轉向鞏固市場份額的同時提高投資報酬率,主要的戰略路徑是降低成本,提**率。
由于以加盟模式經營的企業未將攬件和派送端的成本直接反應在報表中,因此,我們以更為直觀的順豐為例,來看看目前業內的主營成本構成情況。
由于順豐2016年業務模式發生了變化,部分環節采用了外包方式,外包成本主要是人力相關的成本。從上圖可以看出,2017年順豐的人力成本占總成本的比例接近70%。
石家莊網站建設獲悉2013年起,隨著業務量的規模逐年增長,順豐的人力成本(包括職工薪酬+外包成本)在成本費用中的占比也一直居高不下。2017年度,順豐的人均薪酬支出約9963.44元。
而對于加盟經營方式下的通達系,雖然人力成本的抬升暫時可由加盟商消化,直接壓力相對直營經營的順豐來說小很多。但從長遠來看,加盟商不會虧損經營,勞動力價格的上漲也必將大大壓縮通達系的盈利空間。
在我國,快遞行業目前還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攬收、分揀、投遞等業務活動中的多個環節均離不開人來處理。且由于人工處理能力有限,每年隨著業務量的增長,都需要雇傭大量的勞動力。
在收入方面,行業的激烈競爭使得快遞單價迅速下降;而成本方面,人力成本的增加進一步又擠占快遞企業的利潤空間。
如何降本增效?科學技術才是**生產力。
現階段唯有增加資本支出,提升自動化水平;增加研發支出,提高行業科技水平,才能提**率,降低成本。
行業巨頭在2017年行業規模增速下降前集中上市,大概也是預料到了如今的境況吧。
現今,阿里巴巴有集齊三通一達召喚“神龍”的架勢,京東快遞在2018年9月正式宣布承接個人快遞業務,未來是否會形成以阿里巴巴為首的三通一達、京東快遞、順豐快遞三足鼎力之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