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進入中國,不是八抬大轎抬進來的,而是從羊腸小道走進來的。 作為中國接入互聯網的重要推動者之一的胡啟恒院士,一句話道出了中國接入世界互聯網所經歷的艱難坎坷。 1987年9月20日22點55分,黑色的屏幕,綠色的字體,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的措恩仔細地往
“互聯網進入中國,不是八抬大轎抬進來的,而是從羊腸小道走進來的。”
作為中國接入互聯網的重要推動者之一的胡啟恒院士,一句話道出了中國接入世界互聯網所經歷的艱難坎坷。
1987年9月20日22點55分,黑色的屏幕,綠色的字體,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的措恩仔細地往計算機里敲著郵件地址以及內容——“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mer in the world”(越過長城,我們可以到達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這**,中國人完成了對互聯網的一次意義深遠的觸碰。
**封電子郵件發出后,入網的研究工作即時展開,然而這一路比想象的艱難。接入互聯網的過程也是互聯網外交的過程,一些西方**對中國的信息接入持有戒心,甚至有意無意地設置一些軟硬件兼容壁壘。
直到1994年4月20日,中國通過一條64K的國際專線,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真正擁有全功能互聯網的**,中國互聯網時代從此開啟。
從發出**封電子郵件,到1998年中國互聯網正式開啟商業化,再到“中國概念股”登陸納斯達克、百度再造Google搜索神話,再到阿里巴巴打開網商大門,騰訊微信成為移動船票……在互聯網技術革命的促動下,中國商業社會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而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新動能,將支撐起新時代的歷史性巨變。
《沸騰十五年:中國互聯網1995-2009》的作者林軍在書中總結道:“與中國的其他行業相比,互聯網行業更開放,更透明,更崇尚創業文化,更鼓勵大膽創新,有更多財富倍增的對接手段,也產生過足夠多的陽光富豪和社會偶像。”
1995年初,和丈夫從美國游歷回國的張樹新,把房子抵給了銀行,拿著700萬現金和800萬的銀行貸款創立了中國*早的門戶網站瀛海威。
“中國人離信息高速路還有多遠?向北1500米。”瀛海威在中關村南大街零公里處豎立的廣告牌,被視作是啟蒙中國互聯網的一個標志。
24歲的丁磊做出了他人生中**個艱難的決定:離開寧波電信局,前去廣州。離開寧波前,丁磊已用CFido,架構了自己的BBS。兩年后,丁磊創建了網易。
這一年,來到硅谷的王志東結識了風險投資人馮波,繼而認識了姜豐年。1998年,四通利方和姜豐年的華淵合并,于是有了新浪。
同一年的10月31日,張朝陽31歲生日,這**北京下雪。飛機從美國剛落地北京,張朝陽感到一絲寒意。一年后,拿著首筆17萬融資的張朝陽,在北京萬泉莊園一個不到24平方米的出租屋里吃著盒飯開始創業,1996年創立愛特信,1998年推出搜狐網。
1998年的雙11,還沒有引發全民購物狂潮的購物節,在深圳這片改革開放的熱土上,馬化騰拉上了張志東、許晨曄、陳一丹、曾李青等幾個伙伴創立騰訊。*早的辦公室,是借了朋友的一間舞蹈室,天花板上還掛著80年代“迪斯科”風格的燈球。
電商的故事從1999年講起。杭州文一西路湖畔花園一棟民宅里,18位年輕人湊集了50萬元開始創業。小個子的馬云對房間里的伙伴說“我們要做一個由中國人打造的世界性公司”。然后說,“現在你們每個人留一點吃飯的錢,然后把剩下的全部拿出來。”
而在北京剛開業的海龍大廈,年輕人劉強東租下了一個不到4平方米的柜臺,主營業務是幫客戶制作VCD。
把目光瞄準電子商務領域的,還有邵亦波、李國慶俞渝夫婦以及四位來自不同行業的旅游迷——沈南鵬、梁建章、季琦、范敏……很快,電子商務網站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
這一年圣誕節,懷揣“技術改變世界”的夢想,帶著在美國申請的超鏈分析技術專利的李彥宏從加州飛到北京。他在北大資源賓館租了兩間房,連同1個財會人員、5個技術人員,以及合作伙伴徐勇一行人,開始創立百度。
作為****代互聯網,它們享受過榮光時刻,早早就跳到了互聯網舞臺中央,但不是每個人都熬過了**次互聯網泡沫帶來的狼狽。
三大門戶網站剛剛邁出上市**步,就遭遇到了來自納斯達克的暴擊——新浪股價跌到1.06美元,搜狐跌至 60美分,網易在上市的當天就跌破了發行價,一度僅有53美分。
*危機時,網易董事會解除丁磊公司董事長和CEO的職務。新浪網創始人王志東出局離開,成為資本與個人較量中的悲情人物。
“今天的互聯網就是一個戰場,每時每刻發生著一個又一個殘酷的故事。”張志東說。
因為資金問題,馬化騰險些把開發出的ICQ軟件以60萬元的價格賣給深圳電信數據局,但因價格原因告吹。直到后來對于移動QQ收費、廣告等多種多樣盈利模式的探索,加上拿到了投資,騰訊終于賺得盆滿缽溢。
而曾經的明星瀛海威,卻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
不是所有行業都如此低迷。
2001年,盛大代理了韓國網游《傳奇》。誰也沒有想到,原以為并不入流的網絡游戲,在幾年后成為中國互聯網**錢的領域。
PC互聯網野蠻生長
2003年春天,對每個中國人來說都刻骨銘心。一個叫“SARS”的幽靈開始蔓延。在這個特殊時期,有一個行業找到了機會——電子商務。
這一年,阿里巴巴投資1億元人民幣推出個人網上交易平臺淘寶網,創建第三方支付平臺支付寶。這一戰略事關今天阿里巴巴的格局,如果沒有淘寶,就沒有天貓等電商平臺、菜鳥物流等電商生態系統,以及支付寶基礎上衍生的螞蟻金服。
緊接著是第二輪互聯網集體上市熱潮。從掌上靈通、盛大網絡再到騰訊、空中網、第九城市……騰訊高管曾對記者回憶,騰訊上市當天發行價3.7港元,市值僅62億港元,當時曾有同事私下詢問公司CFO什么時候可以出手。CFO當時“大膽預測”,怎么也得到10港元。誰能想到,上市12年后,騰訊控股已成為亞洲市值**的公司。
互聯網造就出一大批身家過億的網絡財富新貴:丁磊、陳天橋、馬化騰、李彥宏、馬云、梁建章……
與此同時,迅速成長起來的中國互聯網企業同世界**的跨國公司展開了驚心動魄的較量。騰訊QQ對微軟MSN,百度對谷歌,淘寶對eBay。*終, BAT各自收獲了在搜索、電商、社交領域的**紅利,也擁有了自己的“護城河”。
伴隨著Web2.0的大熱,互聯網的風口此后幾年不停變換:從網游、博客到社交網站再到視頻、團購……
門戶們掀起了一場博客大戰,幾年后又上演微博大戰。模仿YouTube的視頻網站們沒有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燒錢壓力下還有版權之憂。業界預言:視頻網站*終能活下來的沒有幾家。
2007年,巨人網絡、完美時空、網龍等一批網絡游戲企業以火箭的速度沖向資本市場,在軟件領域拼搏了19年的金山成功上市,但雷軍卻功成身退。而阿里巴巴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創下香港聯交所上市融資額的**紀錄等多個紀錄。
也是這一年,早已關閉線下門店、專注發展線上電商的劉強東,拿到了京東的**筆融資。十年后,當他曾經創業過的中關村有數碼城關閉,劉強東留下一句話:“不是京東革了你們的命,而是你們自己!”
2007年互聯網風風火火的上市潮之后,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互聯網上市公司股價跌破發行價,創業者融資難度更是加大。
劉強東和助理半年里跑著見了40多個VC,*多**見過5個,但所有人都說“不”。形勢的驟變讓劉強東在幾個月時間里白了頭發。
但這一年年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了2.9億,超過美國,躍居世界**位。
一些變化正在發生——Google正式發行Android操作系統,Apple發布iPhone3G手機。伴隨著中國三大運營商均獲得3G牌照,移動互聯網就要來了。
在移動互聯網爆發前夜,PC時代用戶桌面*激烈的一場“戰爭”爆發了。2010年11月3日,**的QQ用戶都收到了一條彈窗信息:騰訊做出了“*艱難的決定”,用戶必須在360軟件與QQ之間“二選一”。“3Q大戰”全面白熱化。
無遠弗屆的騰訊膨脹為一個多觸角的巨型生物,在一片抄襲、壟斷的質疑聲中,騰訊邀請各界人士“診斷騰訊”。馬化騰終于意識到,騰訊不能再繼續“閉門造車”。經歷了一場自上而下的徹底戰略反思后,騰訊打開了大門。
2011年,隨著小米手機的發售與微信的誕生,中國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代表性軟硬件產品出現。一年后,中國手機網民數量首度超過電腦網民數量,阿里巴巴、百度、小米、盛大、奇虎360……互聯網公司紛紛扎堆進入智能手機紅海。
也是在2011年,騰訊的市值(446億美元)一度被百度(462.04億美元)超越,中國互聯網**的頭銜首次易主。
2012年,辭去了九九房CEO職務的張一鳴開始了他的第五次創業——字節跳動(bytedance),開發出名為“今日頭條”的手機應用。那時的頭條還只是BAT的一個假想敵,當時的互聯網,核心的議題還是三大巨頭誰會率先拿到移動互聯網的船票。當微信的出現把騰訊送上船后,人們發現,一艘名為今日頭條的小船默默地劃向了巨輪身邊。
當時的阿里巴巴,頻繁高調投資彌補移動短板,騰訊手握移動互聯網“站票”微信,360一度向搜索發起挑戰,對百度而言,百度App應用多到一屏都裝不下,但仍缺少一款移動互聯網領域真正平臺級的產品。
李彥宏在內部分享的一篇“鼓勵狼性,淘汰小資”的講話,引起了業界廣泛議論。這位百度創始人不惜自我批判,并對員工提出多個要求,包括“減少管理層級,提升效率”,以及“減少會議,及時拍板”。
而在巨頭之外,基于市場的不成熟性以及未來的變數,視頻領域打得不可開交的兩家上市公司優酷和土豆宣布合并了。此后幾年里,類似的合并多次上演:58和趕集,滴滴和快的、Uber中國, 愛奇藝和PPS,美團和大眾點評……互聯網細分領域****第二的兩家企業接連宣布合并,資本在互聯網的影響力充分展現。
2014年,阿里巴巴與京東分別上市,電商雙雄格局正式形成。
而移動互聯網的風口換了一波又一波:共享經濟、互聯網金融、新零售、直播、區塊鏈、人工智能、互聯網賦能等各行各業。
滴滴的出現,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顛覆傳統出租車行業,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也帶火了共享經濟模式。胡瑋煒從汽車朋友圈里拉了一支團隊,成立摩拜單車項目;而在北大丟了好幾輛自行車的戴威,和幾個自行車協會的同學商量創業。
互聯網金融浪潮來襲, P2P熱、眾籌熱、供應鏈金融熱……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支付開始移動支付大戰,這只是阿里巴巴和騰訊圍繞新零售的戰場之一。
今日頭條儼然已經成為互聯網巨頭們的“大敵”。不只是巨頭,幾乎想在內容領域有所動作的公司,都會自覺不自覺地把頭條當對手。
而當互聯網人口紅利漸漸消失,美團點評創始人王興拋出了“互聯網下半場”觀點。與此同時,中國互聯網產品創新已經開始和美國共同領先全球,并且經過殘酷市場鍛煉出了大量專注、勤勉、決策快速的公司——T(今日頭條)M(美團)D(滴滴)成為了BAT之后的新生代商業**,站上舞臺。
石家莊網站建設消息2017年5月,來自“一帶一路”沿線的20國青年評選出了中國的“新四大發明”:高鐵、掃碼支付、共享單車和網購。
在這背后,如果說*初的中國互聯網是借鑒美國模式,那么到微信、微博、知乎等,則是中國借鑒美國模式并成功反超,而再到今日頭條、摩拜、螞蟻金服,則是中國本土創新的代表,甚至已經領先美國。
這一年冬天,騰訊股價上漲2.38%至430港元,總市值達到40845億港元(約合5228億美元),超過Facebook市值5183.46億美元,成為全球科技第五大市值公司,僅次于蘋果、谷歌、微軟、亞馬遜。此后,騰訊和阿里交替坐上亞洲市值**的寶座。
時刻保持危機感的巨頭從不停下腳步。 “互聯網只是前菜,人工智能才是主菜。”李彥宏這樣說。
因為把無人駕駛汽車開上五環,北京的交警還給李彥宏開出了一張罰單。而從自動駕駛、語音交互、AI開放平臺再到百度大腦,李彥宏和百度,以“AI布道者”的身份站到臺前。
騰訊的AI核心則放在機器人實驗室Robotics X、通用人工智能和AI+醫療三大領域,而阿里云ET城市大腦早已將人工智能用于城市交通治理。在更廣泛的領域,人工智能正在改變內容的分發和推薦、外賣配送、手機行業以及農業、工業等多個領域。
根據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下稱《規劃》),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根據《規劃》,到2030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競爭力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0萬億元。
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一批**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百度牽頭自動駕駛,阿里云牽頭城市大腦,騰訊牽頭醫療影像,科大訊飛牽頭智能語音,商湯牽頭智能視覺。
在這場全球人工智能競賽中,執行力、產品質量、速度和數據變得越發重要。在這方面,中國展現出了自己的優勢。
回首中國商業互聯網20年,從BAT到TMD,中國互聯網企業全部是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成長起來的。
阿里巴巴馬云曾說,“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浙商。”
馬云的接班人、阿里巴巴CEO張勇在近日接受**財經采訪時表示,不僅是阿里,全中國的企業,都是過去40年改革開放的受益者,阿里也不例外,從1999年開始到今天,發展成為這樣的一個全球范圍內領先的數字經濟體,跟整個中國的大環境,改革開放的大環境,生活方式的改變,是分不開的。
而學生時代跟隨父母來到深圳的馬化騰,從小就被當時3天修建1層樓的深圳速度和深圳蛇口的“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感染著。
馬化騰評價,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政府、國有企業在基礎設施建設的巨大投入,保障了互聯網產業發展。隨著數字中國戰略的實施,“互聯網”與各個垂直行業不斷深化融合,數字經濟不斷發展;同時,數字化正在從經濟領域向民生、政務等領域迅速擴展。
互聯網在經歷了一次次泡沫破裂與寒冬淬煉之后,仍無法逃脫周期性的挑戰,但其根基沒有動搖,正展現出更強大的生命力。
中國互聯網正面臨著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產業不斷轉型升級,互聯網前赴后繼的弄潮兒們,還在繼續向下一站的高峰發起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