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一年前那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嗎?《北京,有2000萬人假裝在生活》飽受爭議背后,著實呼應了年輕人的社會焦慮情緒。被譽為夾縫中的千禧一代,正成為當今社會的主力軍。 如果說房產中介打開了他們對家的世界新認知;那么保險中介是否正打開他們對未來風險
還記得一年前那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嗎?《北京,有2000萬人假裝在生活》飽受爭議背后,著實呼應了年輕人的社會焦慮情緒。被譽為“夾縫中”的千禧一代,正成為當今社會的主力軍。
如果說房產中介打開了他們對“家”的世界新認知;那么保險中介是否正打開他們對未來“風險”認知的新世界?
而喚醒年輕人的保險意識,或許是身邊的某位朋友、親人得了大病,又或是一部類似《我不是藥神》的電影觸動。這份對未來世界充滿不確定性的焦慮,**讓年輕從指間流露(互聯網保險)。
不信,可以看*近的數據:10月16日,由螞蟻保險、芝麻信用、信美相互聯合發布的“相互保”上線,用戶數量上線第8天突破1000萬、第18天突破1500萬、1個月突破1800萬,如今已突破2000萬大關。其中,絕大多數正是年輕人。
追隨著阿里的步伐,“京東互保”11月13日也開始內測。
雖然“互保”類產品根據實際發生賠付案例進行費用分攤的理念,打破了先支付固定保險費用的模式,但在一定程度上動了傳統保險行業的奶酪,以至于阿里“相互保“上線以來,監管部門收到多家傳統保險公司的投訴,據傳“相互保“在監管的約談對象中,而上線僅**的"京東互保"也悄然下架。
可見,今年互聯網保險很可能以“互保”形式開啟新一輪的爆發。互聯網保險的爆發雖然給了年輕人們更加豐富、便捷的選擇,但魚龍混雜,難免保險詐騙、虛假售賣、售后服務不佳等負面現象產生。
“互保”類產品價低,所以購買決策快,但涉及未來30—50年,甚至終身的保險購買,動輒幾十萬時。年輕人又該怎樣在五花八門的產品中做選擇?以保險規劃、咨詢顧問等形式,保險中介正向年輕人靠攏......
去年,全行業共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36581.01億元,同比增長18.16%,人均擁有保單量2.89張。
從年齡分布來看,年輕人的保險意識更強,在保險消費者中,31-40歲客戶占比**,為29.7%,25-30歲人群占比21.4%,24歲及以下占比13.5%。
(圖片來源:一點金融)(圖片來源:一點金融)
在總體保持增量的情況下,去年互聯網保險保費收入卻大幅下降,2017年互聯網保費收入1835.29億元,同比下降21.83%。
業內人士分析,在去年保險行業嚴監管的政策下,行業整體處于優化產品結構、突出“保險姓保”的行業功能定位中。此外,投資理財型產品限售轉型、消費者權益保護檢查力度加大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保費收入放緩。
但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螞蟻金服聯合CBNdata發布的數據顯示,80后、90后就成為了互聯網保險的大客戶,其中80后占比47%,90后占比33%。
到了2017年8月,保民數量超過4億,其中90后占比已超過80后,成為移動端保險消費者的主力人群。
年輕人的保險市場雖然早就存在,但超高的保費占比使得年輕人的保險消費市場越來越活躍。
除了“相互保”外,螞蟻金服今年還聯合中國人壽推出了“全民保·終身養老金”,而這些產品的出現也正在打破80后、90后對商業保險的認知。
不僅局限于互聯網保險,年輕人的線下保險市場也不容忽視,線下市場憑借大家對保險的慣性傳統認知和更接近用戶、拼服務等特點被年輕人喜愛。
在對多名保險顧問的采訪中我們了解到,過去一家三口買保險是主流,*近兩年保險變化挺大的,單身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的加入買保險“大軍”。
除了那些風險意識較強主動過來買保險的年輕人,還有這樣一類人,他們身邊有人得過重大疾病或者被一些就醫新聞觸動。比如《我不是藥神》上映后,就有很多人來咨詢重疾險。
其中一位保險顧問坦言,自己的一大半業績都是由年輕人撐起來的,一部分是剛有小孩的年輕父母為一家人購買,一部分是單身青年。
在過去的觀念里,社保撐起了年輕人對保險的認知,對于商業保險的的價值與意義還沒有具體概念,但近幾年保險知識、醫療常識通過各種渠道普及,年輕人的風險意識也開始強化。
“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 ”這是22歲的小余就自己買保險的原因給出的回答。而同為年輕人的小李則表示自己對風險很厭惡,買保險可以進行風險規避和風險分散。
而且現在的年輕人不僅能夠理性的看待“生老病死”,更會根據自己的情況做出相應的風險預判,現在的80后、90后“夾縫中求生存”,獨生子女占據了主流,父母的養老問題、自己發生意外的概率也迫使年輕人利用保險進行養老成本、醫療成本的分化。
除此之外,一項 LinkedIn 的調查顯示,千禧一代在32歲之前平均會換4次工作。大約55%的千禧一代都表示自己在工作中沒有感受到歸屬感。工作的焦慮和未來的不確定性也成為年輕人買保險的重要因素。
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年輕一代的寶爸寶媽除了為自己賣保險之外,也會為孩子買保險,不過與成年人購買人身險占絕大部分比重的現象不同,育兒的理財險與人身險的組合式保險更受歡迎。
然而在具體到購買什么類型的保險上,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認知渠道的影響。
建立認知,差異化渠道打開年輕人購買欲
現今大家對保險的認知的來源大致有社會、中介和網絡三大類。
*為普遍的保險認知是社會上用人單位給予員工的保障性待遇——“五險一金”,這也是大眾對于保險的基礎認知。
保險中介也是大家了解商業保險產品的重要渠道,保險顧問會對每一位用戶或是潛在用戶進行一對一服務,針對不同年齡段人群與經濟情況等差異化因素進行個性化定制與組合。
石家莊網站建設獲悉此外,隨著互聯網保險行業的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也更加多樣化,互聯網O2O平臺開放,互聯網保險公司興起,使得保險的系統分類更加明確,辦理流程也更加便捷。
近幾年更是出現了大病眾籌(類似于水滴籌、輕松籌)、微信保險、還有上文提到的“相互保”等流量性產品,在很大程度上對網民進行了風險教育。
而網絡滲透率**的年輕群體,所受的風險教育影響也更為深遠。
基于這樣的教育與認知,網民用戶也從注重保險分紅和保費返本向注重保險保障轉變。
為此,絕大多數年輕人會選擇人身險,也就是普通意義上的醫療險和意外險。但對于保險的認知渠道不同,年輕人們購買保險的也形成了各自的特點。
線上保險產品主打性價比,以消費型、儲蓄型為主。投保過程自助,自己了解相關產品信息,通過網頁填寫相關資料。簡單快捷、選擇范圍廣是線上投保**的特點。
但劣勢也顯而易見,如果保民沒有相關的專業知識,很可能出現購買了不符合自己需求的產品,在理賠過程中,也需自己收集資料提交審核。
而線下產品的分類就比較傳統了,以返還型、理財型為主。投保流程也由線下代理人協助完成,理賠過程也由線下代理人協助處理,強化的服務屬性是線下投保產品的優勢所在。
可過度依賴代理人的流程也有缺陷,如果遇到的代理人不夠專業、不夠良心,用戶也會在投保過程中遇到麻煩,再者中介模式也會一定程度上降低效率。
因此結合年輕人們的收入,在互聯網渠道上,年輕人們更加偏愛一百元到兩百元之間的的醫療保險,而在線下,雖然組合險更受歡迎,但從保險顧問那里了解到,絕大部分的年輕人還是會選擇保費在六千元以下的保險組合。
只是線上的智能投保服務發展到一定程度不還是需要人力介入嗎?保險O2O模式擴展后,線下代理人隊伍不還是在壯大嗎?
而且出于以上的情況,誕生了更加純粹的中介。
獨立于保險公司與客戶之間的保險咨詢行業也越發受到年輕人的歡迎,畢竟一旦進行投保,投保的時長可能長達幾十年,保額也高達幾十萬,有了專業咨詢顧問的指導,可以盡量避開陷阱。
通過網絡渠道的各種工具進行了解,通過專業人士進行分析咨詢,**進行自主判斷與購買,越發強大的中介隊伍正試圖打開年輕人的保險新世界。
保險創新的突破口
雖然保險行業的保金規模一直出于上升趨勢,但新興的互聯網保險企業的日子并不好過,眾安在線、安心財險、泰康在線等互聯網保險企業,從去年財報來看還處在虧損狀態。
互聯網保險專家楊軒分析,銀監會與保監會今年剛合并,人員的組織架構剛調整完,監管松緊程度和監管手段還在確定過程中。目前整個行業還處在一些不確定的因素之下,保險公司在做法上開始回歸傳統以適應監管,像i云保這樣的線上保險企業也開始培養線下代理人,做線下公司。
中國證券報也撰文分析道:互聯網保險創新已逐漸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從經營方式上,由以保險公司和銷售為中心向客戶和服務為中心轉變;在結果上,由增加保費收入和擴大市場份額為導向,向保障客戶利益和提供**服務為導向轉變。
根據這樣的轉變導向,保險行業也將基于基本保障的業務范疇開始新一輪的布局,而在相應的情景下按照用戶需求提供短期保障的場景化保險,也成了為保險行業的布局重點。
場景化保險不難理解,但如何將現有產業鏈進行整合,怎樣細分場景,又用什么樣的方式去開拓流量入口才是傳統保險“突圍”的關鍵,或許保險市場越來越高的年輕人占比可以給場景化保險提供新思路。
對此,保險自媒體人Sam也指出了近幾年保險行業發展的變化與痛點。
另外,他還對年輕人的投保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從產品層面來講,會越來越迎合年輕人的經濟能力來設計產品,比如說年交改為月交,定價越來越親民,產品越來越簡單透明。從投保行為來看,消費者會越來越主動的搜索、了解、比較和研究,而不是過去的被動接受。在對投保的渠道選擇上,也會越來越接受在互聯網上的直接投保產品。”
實際上年輕并不意味懵懂,在網絡時代,年輕人的互聯網使用能力突出,他們更懂得篩選信息,在導向作用更加強化的中介面前,依舊能夠進行比較分析做出自主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