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馬蜂窩一直醒目地掛在那兒,難免被捅。 一旦真被捅了,還是會很不爽,所以馬蜂窩發了個聲明,說被曝光的那些從其他網站扒來的虛假數據,只占馬蜂窩全部數據的極小比例,微乎其微。發完聲明,順手就把捅它的公眾號和相關數據分析公司給告了,就像螞蜂一樣
一個馬蜂窩一直醒目地掛在那兒,難免被捅。
一旦真被捅了,還是會很不爽,所以馬蜂窩發了個聲明,說被曝光的那些從其他網站扒來的虛假數據,只占馬蜂窩全部數據的極小比例,“微乎其微”。發完聲明,順手就把捅它的公眾號和相關數據分析公司給告了,就像螞蜂一樣追著捅它窩的人蜇,指控它們“有組織攻擊”。
面對那么硬梆梆的實錘,馬蜂窩不說誠懇認錯,認真整改,還要狡辯詭辯,大事化小,甚至倒打一耙,反咬一口,這態度就不免滑稽了一點。
馬蜂窩或許真有一肚子的委屈,畢竟一個做了8年的旅游社區,熬死了多少競爭對手、同業伙伴,能有今天上百億人民幣的估值,也確實不容易。可問題是,你都建成了一個不錯的社區,干嗎還要去別人家里偷東西呢?哪怕真如馬蜂窩所說,偷來的東西占比微乎其微,但偷了就是偷了。可你看它那振振有詞勁頭,仿佛它才是那個丟東西的人似的。
我算不上馬蜂窩的用戶,但偶爾搜到馬蜂窩的攻略,和一些實用的建議,還是挺感激有這么個網站的。比方說,我尋找巴厘島上網的實際經驗,發現*有用經驗的都是來自馬蜂窩的用戶貢獻。可見,馬蜂窩對UGC的長期關注,確實帶來了價值。
我一個朋友說:“到了現在這個階段,投資機構看的應該是馬蜂窩流量變現的能力和實際效果,點評數據只是工作吧。我聽不少供應商說馬蜂窩是能實際帶貨形成銷售的。現在連明星都不用人氣這些虛指標衡量,直接用能帶貨不能帶貨區分了。”所以,有時候搬運、克隆別人數據的做法,可能未必涉及直接利益,或許是一種長期形成的習慣。
把別人家的UGC內容成批地搬運、克隆到自己家,冒充自家的原創內容,這幾乎是互聯網的慣常做法。這種事馬蜂窩不是**個干的,也肯定不會是**一個。
石家莊網站建設消息2007年到2011年間,因為愛幫網大量復制源于大眾點評的餐館介紹和用戶點評內容,大眾點評跟愛幫網纏斗了好幾年,*終法院判決愛幫網的經營模式為不正當競爭。愛幫網后來逐漸沉淪,從人們視野中消失。
在做互聯網的搬運工這件事上,受害者和加害者的角色并不是固定不變的,此刻的受害者,一轉臉可能就成了加害者。今年7月,小紅書指控大眾點評批量抄襲和搬運小紅書用戶的原創筆記。好在大眾點評迅速道歉,立即整改,得到了小紅書的諒解。
在多數互聯網公司的觀念里,從不覺得搬運別人的UGC數據算個事。一個項目需要冷啟動,需要灌些數據進去,那就網上抓唄;你要弄個UGC社區,可是既沒有U,也沒有C,那就網上抓唄;你要融資,要做業績,需要更龐大的內容和更漂亮的數字,那就網上抓唄。這幾乎成了行業的窗戶紙,根本不需要捅破,每個人都知道怎么回事。
別說UGC了,新聞媒體花錢制作的內容,招呼都不打一個就搬到自己家里,成了自己的內容。僅僅幾年前,今日頭條為這事不知被告了多少次,但它還是振振有詞:我們就是個搜索引擎,而已。
不過,直接從別人家搬東西到底不是件很光彩、很榮耀的事,關鍵是太容易被發現,一旦被捅出來,面子上不太好看。
今年初,B站的很多UP主發現,自己的原創內容被360旗下的快視頻批量盜取,連昵稱、頭像、用戶評論都被整體搬遷到快視頻。后來有人發現,被盜取的不只是B站內容,微博、快手等平臺的視頻內容也慘遭克隆。
把別的網站的內容成批地扒到自己網站,這種事層出不窮,一直在發生著,幾乎構成了中國互聯網的主旋律。這事兒干起來特別順溜,摘果子總比種果樹要輕松愉悅得多。
建立一個活躍內容社區,就需要培育社區氛圍,這注定是個慢活兒、苦活兒,急功近利者干不了這事兒。比如建立一個豆瓣那樣的書評、影評社區,需要很長時間培育、沉淀,需要形成獨特的表達、分享和互動的氛圍和文化,沒幾個人有阿北那樣的耐心。但把豆瓣的書評、影評直接扒過來,變成自己的,就省事、快捷多了。
如果不帶有商業目的,對很多人來說,慢慢建立內容社區或許是可能的,但在商業的驅動之下,人們便有了更強烈的搬運、克隆的動機,在某些情形下,甚至還進化出了扒內容的高級版本——扒人。
今日頭條覺得知乎的內容和流量很不錯,也想弄一個,但它絕無耐心像知乎那樣花六七年時間從頭搭建、培育一個專注于知識共享的問答社區。它只想要結果——內容和流量,不想要過程——過程太辛苦,況且它對知識共享這件事壓根沒什么興趣。當然,它也不想再像前幾年那樣被人追著打,圍著打,所以它這次沒有去扒知乎的內容,而是走了更加直截了當的一條路——扒人。
今日頭條參照知乎弄了個悟空問答,沒人沒內容,去年它干脆直接跑到知乎的地里挑那些已經開花結果的果樹砍。“在別人建造的森林里,尋找*粗*壯的大樹,砍倒,拖走,插到自家的花園里,然后就可以驕傲地宣稱:我們擁有一片*牛逼的森林,這里沒有樹苗,沒有小樹,甚至沒有生長過程,每一棵樹生來就是*牛逼的參天大樹。”這是我當時的評論。
無論挖樹還是摘果子,其實都是商業沖動之下的走捷徑行為。可是世上哪有那么多捷徑可走,摘來的果子是長不出新果子的,挖來的樹也終究是死樹。悟空問答永遠成不了知乎,馬蜂窩也永遠成不了大眾點評。道理人人都懂,但你就是扛不住走捷徑的沖動。
這就叫秉性難移。
馬蜂窩的用戶積分叫做“蜂蜜”,可是眾所周知馬蜂是不釀蜜的,如果你看到馬蜂窩里有蜂蜜,那一定是從蜜蜂家里偷或搶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