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京東云事業部總裁,申元慶自己也承認,京東云并沒有先發優勢。 2006年3月,亞馬遜推出彈性計算云(Elastic Compute Cloud;EC2)服務之后,云計算的概念被廣泛傳播,最終成為定義當前信息技術變革大潮的名稱。如今,亞馬遜、谷歌、微軟、Rackspace 等云服
作為京東云事業部總裁,申元慶自己也承認,京東云并沒有先發優勢。
2006年3月,亞馬遜推出彈性計算云(Elastic Compute Cloud;EC2)服務之后,云計算的概念被廣泛傳播,*終成為定義當前信息技術變革大潮的名稱。如今,亞馬遜、谷歌、微軟、Rackspace 等云服務的企業用戶數均已達到10萬量級。
國內方面,阿里云從2008年起步,2011年7月官網正式上線,開始大規模對外提供服務,騰訊開放平臺則是自2010年2月開始接入首批應用。而京東直到2016年4月才開始啟動商用云服務,相較于云計算“鼻祖”亞馬遜而言,整整晚了十年。
但這并不妨礙申元慶對京東云的信心。“云計算市場才剛剛開始,并且經過前幾年的發展,這個市場已經被教育了,我們入場時直接上了一個臺階。”在接受記者深度對話時,申元慶就此表示,“再加上京東云已積累了眾多合作伙伴,且經過一些峰值的考驗,提升了相當實力,因此盡管入局較晚,但我們一定要做,而且有能力做、成功概率高。”
自2006年發力云計算之后,亞馬遜AWS在搶占全球云計算市場份額上一騎絕塵。根據Gartner**數據顯示,亞馬遜AWS占公有云IaaS市場47.1%的市場份額,第二名微軟智能云Azure僅10%。
為什么云計算首先發軔于亞馬遜這家電商企業,且發展勢頭極好?“超級電商成就超級云平臺服務商。”申元慶將原因歸結為這一句話。
因此,在申元慶看來,同樣作為超級電商的京東,發力云計算也存在先天基因,這一基因體現在超級電商與超級云服務商的相似之處。首先,電商和云服務的商業模式都是批發轉零售,大批量買入,然后小批量、一件一件賣出去。其次,兩者的基礎架構是虛擬化設計,無論是虛擬機還是“容器
另外,從用戶體驗的角度而言,兩者均是多租戶的使用模式。“京東*初做自營電商,后來向第三方商家開放,平臺商家數超過16萬,供應商約10萬,這些都是多租戶,在京東平臺上彼此都是相互隔離的。”申元慶解釋稱,這與云廠商提供給企業的使用模式類似。
除了基因相似,申元慶還強調,超級電商做云服務平臺的成功概率高。考慮到云服務是個重資產的活,真正要把云服務做好,既需要強技術,還需要深口袋。
“口袋不深不夠。”申元慶直言。據介紹,服務器通常每四年淘汰一次,按6萬一臺的底價來算,5萬臺服務器更新的總價便是30億。這還只是數據中心三分之一的成本。另外三分之一來自于電費,三分之一來自于帶寬。“無論愿不愿意,口袋里沒有一百個億,不要來做公有云。”超級電商擁有較為寬裕的現金流,因而能夠支撐起這種大規模的投入。
另一方面,在申元慶看來,云計算服務是“苦活臟活累活”。“亞馬遜的經歷告訴大家,這件事賠了8年之后才開始獲利,且穩定狀態下的收益率為25%。這對于原有商業模式(如廣告、游戲等)獲益極高的廠商而言,很難對投資人有所交待。”
但對于傳統電商企業尤其是自營電商而言,發展云業務則頗有動力。畢竟,云服務高達25%的利潤率極為可觀,一旦把云業務做大做精,可以遠超傳統電商業務的收益。事實上,根據亞馬遜**財報顯示,亞馬遜AWS一季度運營利潤為14億美元,占亞馬遜整體運營利潤的73%。
此外還有場景。在申元慶看來,京東有著自帶的電商、金融、物流等優勢業務,加上各種品類的優勢,還可能逐步發展出其他場景。“從電商云到供應鏈云,到大數據云再到營銷云,京東有相應的場景。對于云計算的廠商而言,場景就代表了含金量高的垂直行業SaaS機會。”
盡管具備先天因素,但不可否認的是,京東云起步晚了。因此,在決意發力云計算市場后,京東云也在加快自己的追趕步伐。
從員工人數的飛漲便可略窺一斑。據多位京東人士透露,去年900多人的京東云團隊,今年已一躍而至近1900人,其中既有技術人員,也有銷售團隊。“京東云的目標是業務保持8倍增速,今年還會推出幾個版本的技術迭代。”一位京東方面人士告訴記者,“在這個過程中,不排除會有投資并購方面的動作。”
產品方面,申元慶表示,其豐富度在今年會有質的飛躍。去年,京東云將Open Stack的模塊全面重構,同時推出自研的3層網路、強隔離的原生容器、CDN、Auto Scaling,、RDS等。而今年京東云將繼續推出新的產品。
其中,在IaaS和PaaS層,JD stack上半年就能上線支持政務云需求,下半年計劃實現對企業私有云需求的支持;SaaS方面,京東云會發布電商云B2B標品2.0及EC-PaaS定制化開發平臺,支持B2B大宗、分銷、批發等電商模式及ISV參與定制。數據云亦將繼續提升平臺能力并正式服務商用客戶。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客戶在哪里。申元慶向
石家莊網站建設分析稱,按照云市場類型來劃分,當前存在四大市場:互聯網企業、數字化轉型中的傳統企業、政府及金融機構、中小微企業。
“去年我們摸索出了政務云的方式。”申元慶指出,京東經常會在各個城市建倉,截至2018年3月31日,京東物流在**已經運營515個大型倉庫。相應地,京東云也在當地建設數據中心,政務云、大數據便也隨之帶入這些城市。
除了政務云之外,還有企業云。“京東本身就是互聯網企業,與其他互聯網企業客戶的基因相同,京東商城里便有對視頻的需求,也有AR/VR的布局。”申元慶表示。針對傳統企業,京東云的優勢體現在采購透明、采購物品標準化等,至于中小微企業,京東平臺上擁有17萬品牌商家,與京東云也有相應的結合空間。
“今年我們要向**集團迫近。”申元慶信心十足地向記者表示,而能夠明顯察覺的是,他對京東云未來的期待遠非如此。但另一方面,云計算市場的集中度正在攀升。根據Gartner預計,到2021年,排名前十位的供應商將占到IaaS市場近70%的份額,2016年該數字為50%。留給京東云趕超的時間窗口已經很迫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