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全資收購摩拜的事情,已經塵埃落定,這也就意味著,美團直接成為了1-3公里出行領域的Top 2。 同時,盡管遇到了嚴厲的政府監管,3月下旬在上海登陸不久的美團打車,據悉已經強勢拿下了30%的市場份額。 美團在大出行領域的布局,初具規模。 在網約車市場,
美團全資收購摩拜的事情,已經塵埃落定,這也就意味著,美團直接成為了1-3公里出行領域的Top 2。
同時,盡管遇到了嚴厲的政府監管,3月下旬在上海登陸不久的美團打車,據悉已經強勢拿下了30%的市場份額。
美團在大出行領域的布局,初具規模。
在網約車市場,普遍認為美團并不真的能夠干掉滴滴拿下**,老二就已經很好了。甚至,單一市場30%份額都顯得有點來得太快了,畢竟就在2017年底之前,幾乎所有人都還不太相信美團真的會大舉發力這個曾經燒死無數公司的領域。
一、美團的邊界到底在哪里?
如果說,當下互聯網領域里,美團自稱是*有跨界欲望的公司,應該沒有什么人會反對。
從團購、電影、酒旅、外賣到打車,再加上大眾點評的若干業務,美團深度涉足的行業應該已達十幾個之多??赡苣阌X得這還沒什么,但要知道,它是在每個領域都還未完全站穩老大甚至是老二位置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向下一個領域進發。
所以*近難免有一小撮人開始覺得美團有點像極了樂視,從視頻網站到造車,一切都是為了上市而開始朗誦資本的故事。這不,和滴滴的打車大戰其實就剛剛拉開簾幕一角,又吃下了摩拜單車,美團和阿里的ofo在共享單車領域勢必還有一場龍爭虎斗。
美團的邊界到底在哪里,用傳統的行業理論來劃分,是否能夠看清真正的美團?
其實,結合之前美團高管們的對外分享就會清楚地發現,美團的邊界正在于“供給和履約在線下,提供以location為中心的服務”。
這是什么意思?
A類公司,供給和履約在線上,比如門戶網站、IM和社交、游戲、視頻、搜索等,基本涵蓋了早期互聯網的所有形態,包括抖音和*近大熱的趣頭條,你都可以歸類為是A類領域里提供純互聯網信息服務的公司。B1類公司,供給和履約在線下,以SKU為中心,以電商為主,淘寶、京東、唯品會,包括*近大熱的拼多多,都在這里。
B2類公司,供給和履約也在線下,但提供服務的過程中需要**地使用到用戶或供給方的location,典型的比如打車、外賣、訂酒店等。
在A類里,互聯網的影響因素更高,普遍毛利也高,比如游戲,但**GDP產值沒有B類大;在B類里,互聯網的影響因素在逐漸減少,GDP產值很高,但毛利普遍很低。
B1和B2的區別是兩點:B2服務的提供必需有賴于**而快速響應的location,且配備了大量基于locaiton提供服務的線下團隊。
普遍來看,B1需要對標準化商品和供應鏈有很深的理解,往往把供給端掌握在自己手里,要不自己做,要不有**的控制力(淘寶對賣家的控制力不是一般的強);但B1不需要像B2那樣對location有嚴格要求,比如必須同城,必須3公里內才能提供服務等。
從這個角度看就會發現,如果要說美團的邊界,應該是整個B2領域的邊界,美團所有的跨界,其實并沒有脫離B2領域。
如果說今天的美團要跨界去做短視頻了,也就是從B2跨界到A類里,那他的龍巖老鄉張一鳴一定會搶在所有人先前去摸摸王興的額頭燙不燙。
而王興的戰略思維能力(或者“叫不務正業”的能力)有目共睹,他不像餓了么那樣以外賣平臺來定義自己,也不像滴滴那樣以出行平臺來束縛自己,他會認為,所有供給和履約在線下的以location為基礎的服務,或者叫虛擬服務(相對B1的實物電商),美團理論上都可以做。
電影可以做,酒旅可以做,外賣可以做,打車當然也可以做。
所以那句**的“太多人關注邊界,而不關注核心”,其實不是隨便說說的。
二、滴滴的被動只是因為用戶場景被截胡?
基于location的服務,一直要到智能手機的大規模普及才得以順暢實現,而滴滴就是在那個時候(2012年)上線的。其實司機端用智能手機還不夠成熟,但被一堆打車軟件用“錢”教育很快學會了。滴滴當然也在B2里,而且,滴滴對于location的訴求遠強過其它的B2類公司。因為,乘客在動,車也在動,滴滴需要基于供給雙方不斷變化的locaiton去提供服務。
而這次美團打車剛登陸上海,幾天內就強勢吃下30%份額,一方面,當然是因為滴滴過早追求盈利,服務品質在司機和乘客兩端積怨已久。
網約車這個雙邊市場里需要一個老二,來平衡市場的供需,這對司機和乘客來說都多了一個選擇,也對滴滴的很多行為標準起到了掣肘,對整個市場來說**是好事。
當然,這些問題滴滴其實都可以補足,但另一方面,從長期來看,哪怕滴滴把價格降到和美團保持一致,但美團不斷進擊的趨勢依然能夠保持,這卻是因為滴滴的出行場景被美團的線下服務場景截胡所致。出行是消費者決策的下游,而美團是決策的上游。打車不是目的,而是完成目的的過程。你是出去吃飯,出去看電影,還是出去旅游,才是目的。
所以說,滴滴站在消費場景的中間過程上,而美團才站在終端消費的場景上。
你去澳門玩的時候,就會發現基本上所有的酒店都會提供免費接送機的服務,因為它需要的是你去那里住宿、吃飯和賭博,打車只是一個過程,路費已經被涵蓋在成本里。
甚至說,許多火車站拉活的司機,一上車就會問你去不去XX洗浴中心,去就不收你打車費,是一個道理。但我覺得場景被截胡依然只是部分原因,而非滴滴危局的根本。就算滴滴不追求高額利潤,服務品質也都OK,美團就從此不做出行業務去串聯起自己的線下服務場景了?
關鍵的致命問題是,滴滴一直把自己當成是B2領域里基于location提供“出行服務”的一家公司,而已。然而就像A和B1領域的競爭一樣,騰訊會去做所有純線上的互聯網產品,阿里也會提供京東的物流服務,京東會開展淘寶的第三方賣家入駐。
身處同一個領域內,是不可能安然相處的。
石家莊網站建設消息在吞并Uber中國后至今的18個月里,滴滴一直強調修煉內功和國際化,并開始強調盈利,卻沒有發現這家公司引以為豪的壁壘其實一穿就透。另一方面有人認為,滴滴招攬的投行人才過多,導致對已有業務可以做到精打細算,但對橫向戰略的思考能力不足。
**,滴滴進軍外賣想要圍魏救趙,但明顯已經晚了。從戰略上來說,這樣被壓著打而逼出來的反擊是很被動的。很多人說滴滴進軍外賣本來就有難度,沒法苛求什么,場景上本來就不像美團做打車那么順,還要同時搞定原先沒有的商戶端和騎手端。
但問題是,百度外賣當年都能做起來,滴滴外賣如果在同樣的時間節點選擇all in,我不覺得會輸給基于線上和銷售基因更強大的百度。但滴滴外賣現在不管怎么做,別說搶美團外賣的份額,阿里的餓了么也不會輕易答應。
再退一步說,滴滴現在是一家以出行業務為主的公司,希望人們走出家門開始打車,才能刺激訂單量,而其發展的滴滴外賣,肯定更希望用戶盡量呆在家,才有機會喚起外賣需求,這么一看,又有點自相矛盾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