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騰訊以驚人的速度,在新零售領域接連完成重要投資交易,先后布局了永輝超市、每日優鮮、家樂福、萬達商業、海瀾之家以及步步高等。在2018年2月下旬,騰訊在集團層面還成立了智慧零售戰略部,統籌做零售。 對比于阿里從2014年就開始的零
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騰訊以驚人的速度,在新零售領域接連完成重要投資交易,先后布局了永輝超市、每日優鮮、家樂福、萬達商業、海瀾之家以及步步高等。在2018年2月下旬,騰訊在集團層面還成立了智慧零售戰略部,統籌做零售。
對比于阿里從2014年就開始的零售布局,有人說騰訊這是著急了,但湖謅的認知恰好相反:騰訊其實一點都不急,或者說,騰訊一直沒急過。
騰訊的投資布局路數,很像二戰前美國的外交準則
美國自立國之初就秉承孤立主義,盡量不參與歐洲大陸的**間糾紛。在二戰初期,美國持中立態度觀戰,并同時為對戰雙方販賣軍火,甚至直到1942年參戰前,美國還在向日本銷售其緊缺的燃油和鋼鐵。
騰訊也是這樣,作為一家市值超過5000億美金的巨無霸企業,除了老本行泛娛樂產業,騰訊基本不會親自下場做新業務,此前做的搜索與電商也在2013年時被劃了出去。近年來,騰訊的戰略投資一直保持著“入股后放微信(支付)入口,對公司運作既不摻乎也不做主”的放養風格。自搜狗開始,58同城、美團點評、摩拜,乃至2017年下半年以來投資的那些零售型企業均是如此。
用馬化騰自己的話說:“我們的心態是開放的,我們并沒有自己去做零售,我們對很多人說我們不做零售、我們甚至不做商業,我們只做連接器、做底層的東西,用云、AI等這些基礎設施來幫助你。”
這段話很有趣,因為完全可以套用在二戰初期的美國身上。“我們美國人的心態是開放的,我們并沒有去打仗,而是只賣軍火,做底層的生意,用飛機大炮這些基礎設施來幫助歐洲人。”當年美國要的是外匯,現在騰訊要的是支付入口與金融服務,本質上并無不同。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態?
要知道,美國在1941年的出口總額約51億美元,當年其GDP是1267億,出口依存度不到5%。這個數字與大西洋一道成為了美國與歐洲的隔離屏障,沒有歐洲,美國照樣是經濟大國,所以美國沒有必要卷入歐洲的爭端中去。騰訊2017年Q4營收近700億元,增值服務(游戲、社交網絡)與廣告收入占了接近80%。游戲與社交就是騰訊的護城河,騰訊不做新零售照樣是騰訊——這與阿里巴巴的情況完全相反。
所以,對新零售這塊大蛋糕,騰訊并不是真的著急,此前資本層面的密集動作只是在蜻蜓點水,看似處處漣漪,其實毫無波瀾。因為騰訊的這種“連接器”賦能,更類似于“高速公路收費站”——你們新零售跑得快慢甚至拋錨都與我無關,我只是依靠自己的用戶與流量優勢“雁過拔毛”罷了。
的確,零售企業是需要這種“連接”的,就像被德軍轟炸的英國巴不得美國的飛機大炮多多益善一樣。但零售行業更欠缺的是手術刀式的變革,就如同近日阿里CEO張勇首以高鑫主席身份發布的股東信里所說,“新零售是系統性革新”。從門店數字化、數據化管理采購,到供應鏈升級、大數據營銷驅動,一樣都不能少。
騰訊一直都想“連接一切”,但執行路徑一直都有些問題。能連接一切的企業肯定沒有邊界,但沒有邊界并不意味著就能連接一切。騰訊的確是開放的,但開放不等于擁有了改造舊行業的動力和魄力。
石家莊網站建設消息毫無疑問,與阿里破釜沉舟的全鏈路投入相比,騰訊的連接器賦能是相對單薄的。賦能不足就注定難以分食零售增量市場的紅利。*近騰訊的關聯零售企業的“微信支付寶二選一事件”,其本質跟新零售毫無關系,純是舊零售在支付方式上的零和博弈,映射著騰訊內心深處的焦慮。
誰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1940年6月,法國向德國投降,美國震動,國會于次年3月8日通過《租借法案》;同年蘇德戰爭爆發后,美國更是焦慮,開始租借援助蘇聯;等到珍珠港事件后,羅斯福才算徹底打破了美國的孤立主義外交原則,山姆大叔終于親自下場,建立反法西斯同盟。
美國的孤立主義根源在于,美國人一直只想著爭奪資源,他們并不相信此前國聯的集體安全原則,也不愿參與加強集體安全,非得到火燒眉毛才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騰訊也是這樣,一直以來的重心就是變現流量,對新零售的未來究竟是否看好,真的很難講?;蛟S等哪天看到阿里徹底改造零售業后才會震動一下吧!
其他領域暫且不論,在新零售這快,騰訊堪稱“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從這一點上看,大刀闊斧的阿里或許比騰訊更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