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APP、或登錄網上平臺支付,返你消費金額的一半,這樣的好事你信不信? 2月27日,重慶南岸區工商分局通報了這樣一個案例,家住巴南區的陳先生就因圖便宜,用一款名叫現團的支付平臺支付,原本以為能返現50%,最終反而多花了3000多元。 隨著各式互聯網支
如果用APP、或登錄網上平臺支付,返你消費金額的一半,這樣的好事你信不信?
2月27日,重慶南岸區工商分局通報了這樣一個案例,家住巴南區的陳先生就因圖便宜,用一款名叫“現團”的支付平臺支付,原本以為能返現50%,*終反而多花了3000多元。
隨著各式互聯網支付的興起,一些不良商家就動起了“歪腦筋”,注冊一個網上返利平臺,宣稱你花錢,別人幫“買單”,花多少返多少等幌子,誘使消費者消費,待錢積累得差不多了,或是返不及、玩不轉了,就跑路。
付千元預定款返現成功
陳先生去年在老家舉行了婚禮,準備在重慶設宴招待一下親朋好友。
去年11月份,陳先生在南坪上海城的海尚城大飯店預定了10桌酒席,999元/桌。當陳先生準備付定金時,飯店推薦他使用一款叫‘現團’的支付平臺,說是可以返現50%。
陳先生覺得用支付平臺很劃算。于是他通過掃碼下載了這個支付平臺,支付了1000余元。
10天之后,平臺真的返還給他500多元,他馬上利用手機轉賬,把這500多元轉到了自己微信中。
支付萬余元婚宴錢平臺就“扯拐”
然而,去年12月初,陳先生招待完親朋好友,共計消費1.5萬元,他再次用“現團”進行了支付剩下的1萬多元后,平臺卻再也不返還現金了。
陳先生多次聯系飯店、平臺,對方卻以元旦返還,春節后返還等借口一拖再拖。**返了6000多的積分了事,但積分無法兌換現金,也不能使用。
“如果不是下載平臺付款可以返現50%,按飯店促銷優惠,我只需付1.2萬元,現在卻多花3000元。”陳先生認為,飯店和支付平臺聯手欺騙消費折,遂向南岸區工商分局進行投訴,既然至今未收到返現,則要求飯店按促銷優惠價格收取餐費,退換多支付的2500元。
南岸區工商分局接到投訴之后,立即進行調查,先后三次聯系飯店和“現團”平臺。
調查發現,這家“現團”是由深圳某公司打造。一開始,平臺也告知工商部門,會在一定時期內返現給消費者,到**,“現團”平臺的電話已無人接聽,已經“倒閉”。
飯店方則稱,此前該平臺簽訂合同顯示,凡是消費者在飯店使用“現團”平臺支付,平臺將給予飯店一定比例提成,然而飯店卻從沒見過“這筆錢”的影子。無奈之下,酒店方面已經就此事報警。
調查
各式高額返利模式興起
多個電商都叫停“返利平臺”
上游財經—重慶商報記者調查發現,類似返利模式早在2006年就進入國內,涉足公司曾多達近萬家。
隨著移動互聯網支付的興起,各式返利網、APP又重出江湖,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經過梳理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一、消費返利:消費者通過網上支付,即可享受一定比例的積分或是現金返利。返利的資金由入駐該平臺的商家提供。但一旦商家提供的資金無法支持消費者返利,則鏈條斷裂。
二、刷單返利:發布兼職信息,“刷單”即可返利,即購物支付刷單,然后連本帶利地返還給兼職者。起初返利很快,但隨后往往連刷幾單也收不到返現。對方此時往往稱操作超時,或系統故障,要重新刷單。
三、投資返利:免費贈送產品,告知用戶有效果,幫忙宣傳即可獲取推廣費用,隨后讓嘗到甜頭的用戶進行高額投資,可享高利率分紅返利,實則是非法集資。
事實上,由于返利模式爭議不斷,早在2012年,阿里巴巴、淘寶、京東等電商巨頭集體宣布停止與各類購物報銷平臺合作。
去年7月5日,微信公眾平臺發布《微信公眾平臺關于處理返利返現欺詐行為的公告》,稱近來發現有用戶利用微信關系鏈,通過微信公眾賬號、微信支付實施高額返現返利行為。
微信方面認為,這種模式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金字塔欺詐、龐氏騙局等行為特征。本質上是欺詐行為,即以高額返現返利吸引用戶參與、以新入用戶資金來支付原有用戶的返現返利,形成層壓式資金鏈條。對于這類商家,微信關閉了其支付功能。
一不愿透露姓名的互聯網行業人士表示,這些平臺讓消費者切實地感受到了實惠,然而,隨著利益不斷擴大,部分平臺也越做越變了味。有平臺一旦看到消費者產生依賴,就擅自更改返利規則將消費者“綁架”;而有平臺讓消費者被迫成為“業務員”,每拉到一個新會員,才對“業務員”給予報酬等。
提醒
不要貪便宜輕信高額返利
石家莊網絡優化提示目前,返利模式的監管客觀存在盲區。重慶南岸區工商分局相關人士稱,重要的是不要過度貪圖便宜,一旦發現平臺與消費者之間產生了利益鏈條,便不要參與。
同時,消費者一旦發現經營者有違反合約的情況,應及時與經營者協商解決。此外,保存合約、票據等有力證據,向工商、消委會、公安等行政執法部門進行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