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最好的歷史書,他承載著時代和文明所有的印記,如果把時間做一個區分的話,就能發現不同時間段人類的生活方式、科技都在翻天覆地的發生著變化。尤其對于剛剛來到的2017年,如果回首去看,我們忽然發現,原本在腦海印象中的小朋友,都已經長大成人:按
時間是**的歷史書,他承載著時代和文明所有的印記,如果把時間做一個區分的話,就能發現不同時間段人類的生活方式、科技都在翻天覆地的發生著變化。尤其對于剛剛來到的2017年,如果回首去看,我們忽然發現,原本在腦海印象中的小朋友,都已經長大成人:按照《婚姻法》規定,2016年,**代90后,都陸續開始達到25周歲這個“晚婚”的門檻,而很多的80后,還在單身狗的路上一去不復返。
按照主流的人生方向:結婚、買房、生子……按部就班,80后已經成為中國經濟重要的組成部分,反而是“千禧一代”,我們應該怎么看待這么一個群體?他們新的消費觀、他們的消費模式、行為模式會不會影響未來十年消費格局?90后對未來商業邏輯有何影響,如何讀懂他們?這對中國經濟未來有何意義?
“千禧一代”是更加自然的一代
80后和90后的特征有具體的重疊部分,也有截然不同的兩方面,同樣出生在20世紀交匯點的時代,80后和90后一樣被“前輩們”質疑,是否是垮掉的一代,通常80后被稱為“新新人類”,而更接近2000年的90后們成為名副其實的“千禧一代”。
“千禧一代”與80后有著截然不同的生活環境:80后的父母大多出于歷史原因,并未有著特別優越的生活條件,90后的父母成長于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快的十年階段,所以條件相對優越,隨著90后這批“千禧一代”的慢慢懂事,也是中國互聯網發展的初期到當前*完整的時間段,這個時間段,也是互聯網對于社會變革**的時間段。
90后普遍是從小就能接觸到電腦,而80后的電腦記憶恐怕只能是臺式機的“星際”、“紅警”等等,當時的互聯網信息相對匱乏、硬件和帶寬都是限制,商業模式也并不充分,只有90后這一代,完整的匹配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手機幾乎已經成為了他們器官的一部分,生活方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一份數據可以佐證這一點:1月4日,螞蟻金服旗下支付寶發布了2016年的全民賬單,根據這份報告顯示:90后用戶移動端支付金額比例高達91.7%;而80后的消費金額,人均超過了12萬的關卡。
一切都是這樣的順其自然:90后與80后相比,他們并不像80后一樣知道父輩生活的艱辛,90后沒有太多的歷史包袱,但也缺乏對中國發展過程中全面的歷史觀,這樣的好處卻是:90后對于未知事物不會畏首畏尾,極具創新和冒險精神,也更愿意直接表達自己的意見。
比如直接跟老板叫板甚至痛斥,很難想象哪怕大幾歲的80后也很難做到:90后并未被教育所扭曲,互聯網的信息爆發帶來的好處就是不再循規蹈矩。
從“自我優先”看消費升級轉型
80后更多灌輸的是集體主義,但對于90后而言,自己的生活的感受要高于集體主義,追求個人目標、幸福感和成就感。
這種自我優先的態度深化了中國市場的轉型,也就是*近比較熱門的所謂消費轉型,90后的人生態度,也說明了一些變化。
今年*火的馬拉松刷爆了朋友圈,這說明年輕人對于自己身體健康的要求越來越明顯,但90后與80后的反應是截然不同,根據支付寶年度賬單顯示: 2016年,80后用戶買保健品的消費量下降了13.7%,但戶外運動則增長了9.7%,美妝筆數增長16.4%。而90后則更加明顯:戶外運動增幅34.5%,美妝類則高達63%。千禧一代在話劇、演出、電影方面的票務支出,占總量的84%。
其實,從消費升級角度,千禧一代更愿意給自己投入更多在自我幸福感的支配上,所以消費升級的理念對于90后而言并不是買更貴的**品,而是適合自己的“小確幸”,微小而確實的幸福,哪怕稍縱即逝的美好,對于90后而言,也是更愿意花錢的部分。
90后的消費觀帶來的影響
90后成長的時代,也正是物質非常繁榮的時代,但矛盾的也是如此,盡管90后不愿意過早的結婚,但是以父輩的眼光,尤其是女性更容易被“逼婚”,而買房買車這樣的大宗消費也是世俗眼中的“成功”標志,這會對90后的未來帶來一些困擾。
對于90后而言,生活選擇城市更多考慮的是自由,沒有牽絆,租房能拎包入住是**,盡管帶來困擾,但是置業問題會帶來困擾,但并不會影響他們的消費觀念。
與此帶來的是移動支付的繁榮,通過類似支付寶這樣的APP,完全實現了能用手機解決的事情,堅決不用其他方式,90后的支付依賴度可見一斑。
網購、網上訂餐、網上社交,一切日常所需都可以在網上解決;他們厭惡一切需要排隊的事情,交水電煤、轉賬、簽證、繳罰款,甚至離婚,一切可以在手機上做的事,絕不去現場排隊浪費時光;甚至習慣于“即插即用”的生活方式,類似Airbnb、Uber的共享經濟成為互聯網生存方式之一
與父母輩不同的消費觀,更多的90后會選擇超前消費,從蘋果手機到幾萬元的數碼產品……從支付寶年度賬單顯示:目前1億花唄用戶中,中國“千禧一代”占了86.5%,中國每4個90后,就有1個使用花唄。
其實,這樣的生活方式,并不是大城市90后的專利,城鄉差別在年輕一代的差異要遠遠小于他們的父輩,以支付寶公布的數據來看,目前四成用戶都是三四線城市,這是不可小窺的一股中間力量,這也意味著國內更多的城市可以享受大城市的資源和同等服務,這是很了不起的變革,也是90后所帶來的影響。
如果說“網絡經濟是中國經濟的晴雨表”,其實應該更加深遠的看到未來,尤其是十年之后帶來的影響。
從互聯網發展的過程而言,國內的互聯網經濟的主要構成,其實還在發展過程中,并且很多基礎設施還在完善,比如帶寬的發展、物流骨干網的建設、云計算、人工智能AI都是開端,可以看懂的是,未來技術的變革,會加深互聯網對于商業模式的重構,有的是顛覆式的。
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石家莊網絡優化獲悉2009年,淘寶商城雙十一銷售額為0.5億元,并不起眼,而2016年天貓雙十一完成了1207億的銷售額,這樣變革其實也是技術、物流、生產力極大的繁榮和效率提升所達到的,并不是一撮而就的。另一方面,80后和90后的成長,對于互聯網生活方式的融入,也是功不可沒。
經濟發展是人類社會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的活動過程,但現有的情況是:整個社會都在經歷一次大的變革,以互聯網為基礎的變革時代,對于中國而言,也是“人口紅利”到頂的現狀,每次工業革命帶來的經濟發展是可以預期的,互聯網帶來的也是如此,從支付寶年度賬單里面讀取的中國經濟晴雨表,從消費狀況下,還是以更快的速度成長,其實這比*近唱衰實體經濟的各類時評都更加真實客觀。
對于實體經濟而言,更多的消費只不過從線下轉入了線上交易,更多應該想的是與互聯網的結合,而不是相斥,造成實體經濟下滑的原因其實并不是完全因為互聯網的原因。
以“千禧一代”90后這一代人而言,不能完全的用世俗的約束去看未來,但始終90后也要為人父、為人母,承擔社會的更多責任,其實很多的90后已經成為不少公司的骨干。中國的經濟真正騰飛也是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對于“千禧一代”除了從賬單上面看到可以存在的商機,不如期待未來十年給中國帶來的變化,這才是未來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