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來,石阡縣始終按照生態與發展一起守、做強一產連接二三產的思路發展電子商務,把電子商務與企業發展和扶貧工作相結合,不斷完善電子商務服務體系建設。截至目前,已建成農村電商服務站、點135個,覆蓋240個行政村,覆蓋率達77.4%。通過全縣工業品下
2015年以來,石阡縣始終按照“生態與發展一起守、做強一產連接二三產”的思路發展電子商務,把電子商務與企業發展和扶貧工作相結合,不斷完善電子商務服務體系建設。截至目前,已建成農村電商服務站、點135個,覆蓋240個行政村,覆蓋率達77.4%。通過全縣“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電商雙向渠道全面打通,切實解決了農村物流“*初一公里”、“**一公里”的問題,電商產業成為助推地方經濟轉型升級的經濟新動力。
農特產乘“電商快車”走出深閨
電商進農村,正悄然改變著大山里老百姓的生活,一個小小鼠標點開了大山里的致富路,也點開了山里人的精彩人生。
石阡縣甘溪鄉坪望村陳德會去年搬進坪望旅游新村后,原本一直在外打工的他想在當地發展,通過多方考察,陳德會決定在自家新建的房屋里開一家農村淘寶店。2016年6月,他的農村電商服務開始營業,主要是幫助當地村民在網上銷售本地農特產品,四個月下來,生意越來越好,交易量已達1000多單。
“自從我的農村淘寶店開店以來,每個月的單量在260單左右,交易額在6萬上下,每個月的經濟收入5000元。”陳德會笑著說。
石阡爽珍綠色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皮蛋、泡海椒、豆腐乳的企業,該企業負責人楊喜雪告訴記者,以前她們家的農產品都是通過店面和超市進行銷售。在朋友的介紹下,她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把自己生產的農產品放在網上銷售,讓她意想不到的是,當天訂單就達到500多單, 收入達到2萬多元。網上銷售讓楊喜雪嘗到了甜頭,她也把銷售重心放在網上,幾個月下來,她的網上銷售額已達200多萬元。
通過電商平臺,石阡苔茶、皮蛋、豆腐乳、泡海椒、蜂蜜等農產品都獲得較好收益,截至目前,線上銷售2000多萬元,石阡的農特產品正逐步走出深閨。
“創客” 成為**扶貧生力軍
創客是產業發展新平臺,也是**脫貧的新路子。石阡縣電商扶貧產業園作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平臺,按照“互聯網創業+協會運作”管理模式,以“為政府分憂、為青年解困”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從籌人、籌錢、籌智、籌產品四個方面竭力幫助青年創業。2015年以來,一批批“創客”不斷加入到扶貧隊伍中,成為**扶貧的生力軍。
“我們入駐到電商扶貧產業園,店面和設備是電商辦提供的。在入駐前,園區還對我們進行了培訓。從目前的情況看,我們店鋪的農特產品銷量正在慢慢增加,生意越來越好。”覃智宣高興地告訴記者。
覃智宣是石阡本地人,畢業后一直在外打工,雖然工資收入不錯,但他想回鄉創業的念頭越來越強烈。一個偶然的機會,覃智宣在朋友那兒得知石阡電子商務扶貧產業園可以幫助青年人實現創業夢想,同時還有一些優惠政策,經過進一步的了解和深思熟慮后,他回到石阡開啟了自己的創業之路。在縣電商扶貧產業園這一平臺的幫助下,覃智宣的石阡古夜郎農業發展有限公司2016年3月正式營業,以賣石阡苔茶、紅糖姜茶等特色農產品為主。現在,他的網店已賣出5000多單,實現銷售收入50萬元。
據
石家莊網絡優化了解,自石阡電商扶貧產業園運行以來,共幫助80余人成功創業,解決就業人員500余人,免費為創業青年提供免費店鋪25間,電腦等設備200余套。下一步,石阡電商辦將努力為廣大青年創業提供思路和平臺,積極營造濃厚的創業氛圍,鼓勵和培育更多的青年通過創業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助力**扶貧。
農村淘寶悄然改變山里人生活
隨著農村淘寶走進人們的視野,網上購物在農村已成為一種時尚。
自從做農村淘寶以來,石阡縣五德鎮地印村農村淘寶服務站合伙人胡安君每天都要在電腦上為村民選購商品10多個小時,雖然很累,但每次看到村民在家就能輕松購買到自己心儀的東西,就特別開心。
“這幾天訂單比較多,有些村民住得比較偏遠,但是不管路多遠、難走,我都會把貨送到村民的家中,盡量給他們帶去實惠和便利 ”胡安君說。
胡安君告訴記者,萬事開頭難,剛開始做電商時村民并不信任他,只有個別村民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在“村淘”上買了幾塊錢的小東西。而他不論金額多少都認真對待,幫助村民選品牌、看質量、比價錢。經過一段時間后,從幾塊錢的柴米油鹽到幾十塊錢的衣服,再到幾百幾千元的大小家電,甚至買摩托車,村民都找他。眼下,他每個月都能拿到500多個訂單。
家住石阡縣五德鎮地印村的村民王芳,平時要買到自己喜歡的衣服和一些生活用品,都要跑到幾十公里外的縣城,不單來回車費要花近50元,還耽擱大量的時間。自從胡安君的農村淘寶服務站開業后,她在網上就能買到自己喜歡的衣服。“現在買東西真方便,網上衣服款式多,價格還便宜。”王芳說。
在電商發展進程中,石阡縣充分發揮現有市場資源和第三方平臺應用,培育多元化農村電子商務市場主體,重點以龍頭企業、個體商戶以及大學生、返鄉青年等群體為對象,從免費培訓、政策扶持、小額信貸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培育了一批電商創業能手,打造一批電商示范企業,使其成為電商的市場主體,同時在縣城、鄉鎮等地共建設O2O體驗店80余個;完成了縣級物流分揀中心建設,實現了以郵政物流為支撐的農村物流服務體系,實現了19個鄉鎮、街道辦事處的全覆蓋及70%自然村的通達率,保證了各類農產品通過網絡向外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