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雙十一,大家就想到價格戰,不過今年看京東和阿里這兩大電商巨頭的較量,感覺價格戰已不是話題點,雙方爭斗的陣地已經轉移。京東前腳才和山姆大叔沃爾瑪來個雙線聯動,把山姆會員旗艦店多達2000個品種搬到京東線上,后來又跟今日頭條戰略合作搞了個京條
一說雙十一,大家就想到價格戰,不過今年看京東和阿里這兩大電商巨頭的較量,感覺價格戰已不是話題點,雙方爭斗的陣地已經轉移。京東前腳才和山姆大叔沃爾瑪來個雙線聯動,把山姆會員旗艦店多達2000個品種搬到京東線上,后來又跟今日頭條戰略合作搞了個“京條計劃”,*近又宣布對“京騰計劃”進行大升級。后腳的阿里也沒閑著,你搞聯合,我走國際化,一如既往裝逼下去。**明星已是常態,還邀請美國“超級碗**”的節目制作人來當導演,咋樣?
巨頭過招,哪方獲勝?是拼娛樂,一個勁喧囂的阿里,還是拼品質拼服務,看著有點傻的京東?
先看看消費者市場的變化吧。
稍微對中國消費市場有點研究的人都能發現,近兩三年來,消費市場提到*多的一個詞就是“消費升級”。中國消費市場日新月異,消費者關注的點也在悄然發生改變,以往我們認為給他們***就是**的,隨便幾個折扣,都會有一大波人群爭先恐后涌進來。不過套路用的多,也會生人厭。隨著年輕一代95后、00后消費群的成長,越來越多的人對價格的敏感度開始降低,而是開始追求安全、酷炫、有設計、有品質的產品。
所以,基于這個市場環境。我們來簡單分析一下。
**輪PK,產品。
前面提到用戶看重是品質,京東這些年來一直強調自身是**,尤其把今年雙十一口號改成“買點好的”后,整個意圖就更明顯了,希望將原先強調效率升級到品質服務的轉變,這其實說的就是消費體驗。阿里的淘寶、天貓是個中介平臺,本質是讓產品被更多人看到,在質量方面就難以做到保證。盡管馬云天天喊著要剔除假貨,但還是雷聲大,雨點小。
今年雙十一沃爾瑪入駐京東全球購,讓中國的消費者也能享受到美國消費者相同的優質商品,這和阿里開拓的國際化路線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對于長期而言,京東是為海外購業務拉來強有力的合作伙伴,著眼的不僅是眼前的雙十一,還有未來,畢竟山姆大叔店是全球供應鏈管理專家,能力還是杠杠的。
反觀阿里的娛樂化路線,在營銷上也許會更出彩一些,但產品能力卻遲遲不做出努力。終究到**,還是“賣家秀”與“買家秀”的尷尬。
第二輪PK,物流。
在送貨方面不用我多費口水,就知道京東遠甩阿里好幾條街。這是因為京東采用的是自建物流體系與第三方物流相結合,不僅給消費者更好的服務體驗,也能縮短供應鏈流程,*終是成本給減少了。
而阿里雖然現在自己與多家企業共同創建“菜鳥物流”,并且也慢慢發展壯大。
石家莊網絡優化消息對比京東而言,還是缺乏專業化,想在單件物流成本上降到與京東一樣的水平,估計還得走很遠。從這一點看,阿里的物流網絡確實還是“菜鳥”。糟糕的是,京東還不滿足現狀,5億元對商家的倉儲配送服務進行補貼,還引進機器人設備進行分揀貨物,差距貌似要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第三輪PK,白條VS花唄。
前面說到阿里的國際范是靠幾大**品牌進行助陣,背后就是娛樂化營銷方式,說到這個,個人其實是持保留意見的。品牌的玩法是要娛樂化,但如果娛樂凌駕在整體的營銷至上,會讓品牌脫離其核心理念,為博眼球而嘩眾取寵。
雙十一要“吸睛”,固然沒錯,但個人認為雙十一應為未來的一年蓄力,從這點看,實用更重要。面對消費升級,用戶*需要的是什么?除了好的產品、好的物流服務之外,無疑是就剩下金融方案了。對于當下的年輕一族來說,好的分期支付方案,要遠比那幾塊錢的紅包更有吸引力。
京東拿出來的是白條,號稱互聯網消費金融的開山鼻祖。阿里方面拿出來的是螞蟻花唄,跟白條學的一個產品,但學的皮,卻學不到里。
從模式上分析,**,白條可以用在所有京東自營產品里面,而花唄是沒有自己的大本營的,自營產品好處就是自己可以協調資源,不用花過多的溝通成本,就能玩出來很多的花樣。不同的產品,適配不同的白條優惠,能讓用戶**限度的享受到分期消費的實惠,而螞蟻花唄要是也來這套,得和一家家商店去談合作談分成,你同意人家也不一定愿意干呢,即使螞蟻自己掏錢補貼,也很難補貼到點上,然用戶覺得不疼不癢。
另外,今年雙十一,京東金融還把白條跟自己的理財掛上了鉤,消費者往京東小金庫充錢就獲得白條授信,用戶可以在一邊享受存錢樂趣的同時,再用白條的各種免息優惠購物,里外里薅了京東兩層羊毛。當然,這都是京東金融在背后賣力,看似比較吃虧,但贏得了用戶的信任。有了用戶的信任,還愁未來不能成大事?
無論從產品、物流還是消費分期,阿里和京東兩家在今年的雙十一都是下足了功夫。不過就像前面說的,走腎和走心的效果相信肯定還是不同。這三個點的PK,到底哪家強,大家自有想法。
發展到今天的雙十一,繼續走下去,哪家笑到**還真不知。是娛樂快餐文化的阿里?還是真情服務的京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