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星圖數據發布的“2015年雙11全網銷售分析簡報”顯示,2015年雙11全網單天交易額高達1229.37億元,與2014年雙11(805.11億)相比,同比增長52.70%,全網產生包裹數6.78億個。2015年雙11當日截至6時,全網包裹數就達2.5億個
根據星圖數據發布的“2015年雙11全網銷售分析簡報”顯示,2015年雙11全網單天交易額高達1229.37億元,與2014年雙11(805.11億)相比,同比增長52.70%,全網產生包裹數6.78億個。2015年雙11當日截至6時,全網包裹數就達2.5億個,
石家莊網絡建設獲悉,截至24時,全網包裹數高達6.78億個,相比2014年雙十一(4.09億),同比增長65.77%,數量驚人,集中爆發的訂單不僅對快遞公司的吞吐和配送能力造成嚴重的考驗,也讓商家備貨和供貨鏈條整體失控。*終的結果是,商家被迫延遲發貨,快遞公司爆倉,消費者表面上看似“占”到了便宜,卻犧牲了原本應該有的消費體驗偏離了購物本質。對于這一現象,京東集團高級副總裁、京東商城營銷平臺體系負責人徐雷表示,今年,喧囂娛樂和沖動消費將不再是‘雙11’的主流,京東將通過‘好物低價’、‘**服務’和‘智能體驗’三大舉措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選擇,讓雙11回歸電商購物本質。問題是,面對本來已經浮躁的雙11,京東這樣真的能玩的轉嗎?
京東、阿里,“冰與火”的消費戰爭
雙11對于阿里而言具有特殊的意義,它不僅是一場狂歡,更像一場戰爭。拼價格、玩搶購似乎是阿里任何一屆雙11都必不可少法寶,以至于每年的雙11前夕,總會流傳出各種靠譜不靠譜的搶購攻略,引領著消費者向打折、低價促銷的商品蜂擁而去。這其中一部分消費者確實有著剛性需求而選擇購買,而大部分人則因為是限時打折原因而參與搶購。對于這種現象,有媒體記者曾經做過訪問,隨機詢問一些參與雙11搶購的消費者,一大部分消費者的回答是:參與搶購是為了儲備物品以備不時之需,另一部分的回答則更令人啼笑皆非:看別人搶購,自己也跟著搶著玩。但不管如何,阿里的雙11活動確實每年都能**化地煽動消費者的購物熱情,催生出大量的非理性消費。
而今年的雙11,京東似乎要玩點“不一樣”的,并順便給阿里火熱的雙11澆上一點“冷水”。國內咨詢機構易觀在《中國網絡零售購物節消費者行為專題研究報告2016》中指出,“雙11”經過八年的發展,消費者購物呈現出“重計劃、重需求、重服務、重品牌和重價值”等幾個新特征,商品購買的必要性以及是否與個人需求相匹配成為影響用戶*終消費的核心要素。用戶的購物決策不再以價格作為**參考因素,而是兼顧對品牌、品質、服務、價格等多重要求進行理性判斷。為此,京東在今年的“雙11”旗幟鮮明的打出了“認真購物,買點好的”的口號,從品牌、商品和服務等多個角度去順應消費者的需求變化,倡導消費者拒絕沖動、理性購物,似乎是要對阿里發動一場“冰與火”的消費戰爭。
新消費觀形成,電商迎來回歸購物本質的機會
統計數據稱,2005到2010年,私人消費對GDP的增長貢獻僅有32%,而在2010-2015年,這個數據已經攀升至41%。為此,阿里研究院還發布了一組數據,預計未來5年投資和凈出口在GDP增長的貢獻占比上還將繼續減少,而私人消費卻將不斷增長,達到48%。新中產階級的崛起帶來了整個社會消費結構的改變,隨之而來的消費結構和消費需求升級趨勢非常明顯。徐雷指出,目前零售業正呈現出消費升級、線上線下由對立到融合、技術發展帶來**體驗、大數據驅動消費個性化專業化、購物成為理性生活方式五大趨勢。
首先,隨著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目前中國有超過1億的中產階級群體,他們在消費中更加關注品牌、品質和服務而非所謂的“性價比”。其次,從零售趨勢發展來看,線上電商和線上零售的界限在消失并逐步走向融合,消費對產品的購買和消費將回歸消費本質,重新注重產品的品質、品牌和購物過程的服務,這讓已經成為大多品牌*重要的零售終端和新品首發渠道的京東占據了明顯優勢。**,新技術的應用帶來的體驗創新,催生零售產業鏈專業化分工,AR、VR技術的應用,大數據**推薦,這些技術讓網絡零售平臺專注于服務體驗,而品牌商專注于產品創新,讓消費者的選擇重新回到對產品和服務的抉擇上。這樣新的消費觀,讓電商野蠻生長之后,終于迎來回歸購物本質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