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23日,虎嗅應螞蟻金服邀請赴印度考察Paytm的普惠金融業務。本次活動分為兩個部分:一是Vijay Sharma、Saikat Pyne、Shinjini Kumar、Sonian Dhawan 等高管介紹業務并接受采訪;二是加油站、便利店、學校等場景的實地考察。 Paytm是印度最大的支付平臺
8月19-23日,虎嗅應螞蟻金服邀請赴印度考察Paytm的普惠金融業務。本次活動分為兩個部分:一是Vijay Sharma、Saikat Pyne、Shinjini Kumar、Sonian Dhawan 等高管介紹業務并接受采訪;二是加油站、便利店、學校等場景的實地考察。
Paytm是印度**的支付平臺。截至今年7月,員工超過5000名、注冊用戶1.4億、每日完成支付300萬筆預計年底突破500萬筆。
2015年9月,阿里印度對移動資訊公司One97 CommunicationsPaytm母公司投資6.8億美元成為**大股東。
市場份額****、接受阿里投資、與螞蟻金服深度合作,Paytm現在是印度的明星公司,其創始人Vijay Sharma成為風云人物,頻頻登上雜志封面。
本文從印度支付環境、與支付寶的共性、遭遇的挑戰來看具有印度特色的Paytm模式。而阿里巴巴這種采用投資而非建立合資公司的做法,對想要進駐印度市場的中國企業或有借鑒意義。
移動支付在印度的機遇
支付寶誕生的背景是傳統銀行不滿足用戶需求,正如馬云所說“銀行做不好的事我來做”。類似地,京東自建物流的背景是快遞公司的服務難以令人滿意。劉強東曾說:“中國沒有UPS,沒有Fedex,所以給我們機會。”
在金融服務水平比中國高幾個檔次的美國,支付寶的機會則小得多。而印度的基礎設施及金融服務普及率比中國要低幾個檔次,中國公司當然會趨之若鶩。
Vijay Sharma介紹說印度政府曾搞過“一人一張銀行卡”活動,但由于貧困人口多、銀行網點稀缺、支付場景少**僅60萬商戶有POS機,平均每家擁有不到2臺,信用卡、儲蓄卡分別僅有2000萬張和3億張,背后的活躍用戶在千萬量級一人多卡。
印度電信基礎設施水平亦不可與中國同日而語,人口12億、固話裝機峰值為5000萬部,近年在逐步下滑,個人、商家的寬帶接入率低下。
金融服務、基礎設施落后成為移動互聯網的機遇。以支付為例,Visa、萬事達進入印度已經幾十個年頭,總發卡量不超過過1800萬張,Paytm幾年就發展了1.4億用戶是兩大國際信用卡巨頭的7倍。
這次去印度,發現即使在新德理這樣的中心城市,社會治安仍然堪憂。幾乎所有的公共場所,酒店、飯店、商場……都要安檢后方可進入,是“機場水平”而非“地鐵水平”也就是說要搜身。這樣的背景下,傳統銀行在廣袤的印度增設網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對個人來講,攜帶現金亦不安全。
綜上所述,移動互聯是印度普惠金融的**解決方案。Paytm的目標是在兩年內“普惠”到5億印度人口。
與阿里的沖突和磨合
中國企業國際化嘗試由來已久,從海爾、TCL、吉利到華為、小米。在許多情況下,中國企業的“軟實力”并不令人信服。即便在印度、越南這樣的欠發達**,中國企業的品牌、技術、商業模式、企業文化都不被“仰視”,經常被認為“不過是依靠廉價勞動力賺了幾個糟錢兒”。在這些**人們的心目中,真正牛X的還是來自美國、歐洲的跨國公司。
阿里進入印度則完全不同,由于在移動支付領域支付寶的成功在全世界無出其右,Paytm從上到下對阿里心悅誠服。從業務布局、產品架構到企業文化***借鑒螞蟻金服,Paytm人力資源經理談到如今招人的重要“招牌”是獲得阿里投資,新人一來就問“什么時候去中國學習?”
當然,螞蟻金服與Paytm兩家企業的文化也要有沖突、磨合的過程。接受阿里投資半年后,Paytm高管到杭州交流,討論從上午9點持續到次日凌晨4點。Paytm的一位女高管“崩潰”離席,此次我們還見到了她。
Vijay Sharma相當“國際化”,經常“到杭州聽課,去硅谷講課”。倒不是“BaBa”牛到可以做美國人的“爺爺”,而是大家更關心支付寶模式的可復制性,因而有興趣聽Vijay Sharma現身說法。
據
石家莊網絡優化獲悉,是Paytm曾主動爭取阿里的投資。2014年10月,阿里上市不久Vijay Sharma來到杭州,見到了馬云、張勇、彭蕾和井賢棟,講述他的普惠金融愿景。阿里正籌劃深入印度金融領域,當時已有2000用戶的Paytm已經是印度**的移動支付平臺。于是后來有了,阿里的兩次注資成為**大股東及業務層面的緊密合作。
回過頭看來,阿里投資印度公司而不是建議全資子公司的選擇是正確的。單從獲得相關牌照而言,“中國獨資公司”的難度遠遠大于“印中合資公司”。更重要的是,許多問題只有本土公司才能發現的解決。
比如Paytm在印度做二維碼支付采取的是“正向掃碼”。也就是說由付款方(消費者)去掃商家的收款二維碼。這樣做有兩大好處:
一是減輕商家負擔,有利于迅速推廣。掃碼設備及寬帶接入對印度小商家構成不低的門檻,正向掃碼商家只須出示打印在紙張上面的二維碼,消費者用自己的手機完成掃碼支付。# “出租車”都可以#
二是符合用戶心理。反向掃碼的用戶體驗好,消費者調出支付二維碼讓商家掃,不用做其它事情。但在新式支付手段的推廣普及階段,掃一下錢就被劃走用戶感覺心里不踏實。掃描商家二維碼,輸入金額,**點擊確認,可以提高用戶的安全感。
Paytm與支付寶*初的發展路徑完全相反,如今卻殊途同歸走到了一起。
Paytm做網上支付起家,如話費、增值服務費等。移動互聯網興起后,才開始尋找線下支付場景,如加油站、便利店、電影院等。概括地說就是“拿著工具找場景”。
支付寶路徑則剛好相反:先是為場景找工具,然后衍生出基金、理財、保險等業務,進入移動互聯時代后又開始豐富線下應用場景(”打車大戰”具有里程碑意義)。
Paytm與支付寶合作有兩方面的意義:
一是底層架構不同。一個印度初創公司與中國成熟支付巨頭的技術架構是有本質差別的。拋開復雜的技術原理不談,只說處理量。按支付寶目前的架構,隨成交筆數同步增加服務,**可技術每秒種成交8.5萬筆每天73億筆。沒有螞蟻金服的話,Paytm公司只能按每天數百萬筆(這已是天文數字)設計底層架構,日后擴容就不是增加服務器那么簡單了。
二是支付場景的借鑒。移動支付場景不是拍腦袋的產物,需要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進行大規模的實踐探索。比如買電影票這個場景,Paytm多次到支付寶取經,不僅獲得技術上的“know how”更重要的是對效果有了信心。如今,在摯愛電影的印度,電影票成為Paytm移動支付的明星品類。
進入網站,可以看到Paytm已包括酒店、機票、電商等諸多品類。由于用戶習慣需要有培養的過程,這些名目眾多的品類如今還只是“名目”。但背靠阿里這個顆大樹,只要用戶有需求,應當不會出現系統承受不了或供應商談不下來這些情況。
Paytm是有印度特色的支付寶,兩者之間的共性遠過大于差異。
警惕先行者成果被收割
通過投資印度**的移動支付平臺,阿里占得先機。但教育用戶、培育市場等工作不會一蹴而就,支付寶應當警惕被微信支付分流的一幕重演。
當初,微信支付通過“打車大戰”與支付寶共同培養了用戶的移動支付習慣,又通過“紅包大戰”收獲數億“綁卡用戶”。如今微信打開率接近****,每天打開時間接近24小時,如果使用足夠方便、場景足夠豐富,人們自然而然地會使用微信支付,不會去打開支付寶?,F在支付寶正在拼命補“社交的課”。
在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印度,即時通訊同樣面臨巨大機遇。微信已經證明即時通訊比語音通話更加方便而且廉價。目前印度即時通訊領域還處于“戰國時期”,Facebook旗下的 WhatsApp一馬當先,急起直追的Hike剛剛獲得騰訊、富士康參與的1.75億美元投資,估值達14億美元。
當Paytm發展到5億注冊用戶時,后來者只需祭出“補貼大法”就可輕易“收割”。對中國白領來說“薅羊毛”至多是“癖好”,占點小便宜而已。而在貧窮的印度,5盧比(折合0.5RMB)的補貼足以打動上億人。
提到“補貼”時,Vijay Sharma說Cashback返現/返券主要是企業行為,8%到10%不等。他還提到“三年內不需要再融資”,亦即阿里的6.8億美元可以用到2018年底。說明Vijay Sharma對“補貼大戰”的慘烈基本有概念。
阿里應當說服Vijay Sharma早已及Paytm添加社交功能,以攻為守。另外,對未來可能爆發的補貼大戰做充分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