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又改版了,作為一款國民級的APP,這次它的動作有點大,結果生生把自己改上了科技頭條。最重要的是改了啥,我往簡單一點說,在寸土寸金的首頁,支付寶把工具類的功能折疊了起來,而把視覺中心的位置給到了一個新功能:社交。 在這個卡片式的新服務里,
支付寶又改版了,作為一款國民級的APP,這次它的動作有點大,結果生生把自己改上了科技頭條。*重要的是改了啥,我往簡單一點說,在寸土寸金的首頁,支付寶把工具類的功能折疊了起來,而把視覺中心的位置給到了一個新功能:社交。
在這個卡片式的新服務里,用戶能在這里發言、發照片,好友之間能點贊和互動。聽起來這沒有什么新鮮的,敏銳的用戶很容易就發現了:這不就是微信的朋友圈?
是的,支付寶鐵了心,要做一個朋友圈了。說起來,這也不是支付寶心血來潮搞一發,而是一場事先張揚的策劃。我們可以先來理一下,支付寶近幾個版本的打法。在2015年的6月底,阿里巴巴做了很重要的一件事,推出本地生活服務平臺“口碑”。7月,支付寶9.0版就上線了“朋友”和“商家”,幾個月后的9.2版又推出了“生活圈”,更有用網紅吸引用戶駐留的“現場”。
到了2016年8月11日發布的9.9版本,支付寶亮出了自己的**大招,在**個Tab的底部偌大的兩個字是“生活”。一個好端端的支付APP,終于不滿足于自己的工具屬性,死活要走生活場景的路線了。支付寶把自己的野心擺到了臺面上,而這一路走得毀譽參半。
“阿里系沒有社交的基因”,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時代,用戶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感知。支付寶的不安分,當然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你完全不必懷疑阿里產品經理的能力,他們之所以“花樣作死”的原因, 可能是你想象不到的。
來看一點數據,在易觀智庫提供的2016年7月APP榜單里,你能看出一點端倪。
在TOP10里,騰訊系的微信和QQ固然難以撼動,但阿里系的支付寶和淘寶作為億級的國民APP,在用戶規模上毫不遜色。我需要提醒你注意另一個數據,在人均單日使用時長上,微信是驚人的90分鐘,而支付寶僅僅只有3分鐘。
在巨大的時長落差背后,就是支付寶不得不折騰的根本原因,微信如它的宣傳“是一個生活”,而支付寶則徹頭徹尾“是一個工具”。
你會發下自己刷朋友圈的時間越來越長,是因為它**限度的模擬了真實的生活。這決定了這款APP難以被替代,假如我給你一款比微信更棒的社交APP,功能完備,交互流暢,你也很難動情,原因是那上面沒有你的朋友。
與之相應的,支付寶卻不是生活的還原,僅有3分鐘的使用時長恰恰說明了它的定位:工具。人們使用一款工具,都有著具體的、明確的目標,所以某種意義上說,使用工具的時間越短,說明工具越便捷好用。但是這里潛在的風險你也發現了,當用戶發現有一款更便捷的工具,那么用戶就很容易流失。
石家莊網絡優化獲悉,早在幾年前,馬化騰就發表過“不知道會被什么顛覆”的言論,這是互聯網行業的一種普遍焦慮。在今天騰訊內部,你也經常會看到部門調整和競爭的報道,而工具定位的支付寶則理應具有更高的焦慮感。這就是支付寶的無奈,這是一款巨無霸式的國民級APP,但在“不折騰就會死”的殘酷前景面前,它也只能奮力一搏。
體型龐大如支付寶,也在驗證中國移動互聯網的一個詛咒,那個安然度日的時代結束了,沒有安全的產品,巨頭也有被一夜顛覆的可能性。
就我個人而言,我并不欣賞改版后的支付寶這款產品,但我敬佩這種手握巨大的資源,卻仍有向死而生魄力的互聯網人。互聯網時代的偉大,常常讓我們忘了一種殘酷,支付寶折騰下去的動力可能就是不被殺死。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