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央行《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管理辦法》正式實施。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用戶,需要按照《辦法》規定完成實名驗證,除此之外《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管理辦法》還對第三方支付的余額支付方式給予了最高20萬/年的限額。 錢包不帶沒關
7月1日,央行《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管理辦法》正式實施。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用戶,需要按照《辦法》規定完成實名驗證,除此之外《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管理辦法》還對第三方支付的余額支付方式給予了**20萬/年的限額。
“錢包不帶沒關系,手機千萬不能忘。”越來越多生活在城市中的白領們發現,出門手機、錢包、鑰匙一個都不能少的時代快過去了,現如今,手機支付已成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普華永道此前發布全球金融科技調查報告《跨越行業界線:金融科技重塑金融服務新格局》顯示,報告的受訪者覺得未來5年*有可能被沖擊的是消費金融和資金劃轉與支付這兩個領域。
賬戶不實名支付功能受限
根據法規條文去解釋,如果賬戶不及時進行實名認證,賬戶的部分功能會受到影響。例如,如果不進行實名認證,那么將無法接收來自他人的紅包、打賞、轉賬等,此時就需要補全身份信息后才能收款。
支付寶表示,從今年4月份開始,對于身份驗證未達到辦法要求的部分用戶,支付寶陸續通過短信、支付寶APP消息、操作頁面文案提示等方式通知到用戶,并引導用戶補全和完善個人身份信息,完成賬戶升級。
微信方面也表示對于實名認證未達標的用戶,在使用微信支付時,系統會有針對性地提示和引導,幫助用戶實名認證。如果用戶未實名,微信支付功能可能會受到限制,也就是說,通過微信收錢、使用零錢發紅包等功能可能會受到限制。
按照央行規定,境外用戶使用支付寶、微信錢包等人民幣網絡錢包,也需要符合實名制要求。
安全仍是懸在頭頂的劍
實名制雖有諸多好處,但處理不得當,支付時仍舊會面臨風險。落實不到位就會陷入洗錢、盜刷的漏洞之中。近年來,網絡支付欺詐事件層出不窮。《中國支付清算行業運行報告2016》分析指出,部分機構濫用跨行代號接口,導致代扣變“盜扣”。
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金顏顏平常使用第三方支付比使用現金的次數還要多。“實名認證更安全更放心,不過對于個人信息的保護應該更加到位。用戶信息失竊、交易欺詐等問題,需要相關部門及時解決。”
《國際金融報》總編輯助理、財經作家許凱認為:“考慮到支付風險,對支付行為進行規范是很有必要的。不管是對個人的資金安全,還是對行業的有序運營,都需要一定的規范。”
據
石家莊網絡優化了解,為了支付安全,目前的第三方支付服務商,普遍采用安裝安全插件、使用手機驗證碼等方式。但是針對支付賬戶的犯罪案件仍舊時有發生。許凱認為:“網絡支付風險需要防范,非銀行金融也需要有序發展。如何平衡防范風險和有序發展,需要智慧。管得太松不行,管得太死也不行。找到漏洞、堵住漏洞,才能讓賬戶的錢更加安全。”
資本下注消費金融
紅杉資本董事總經理王愷在6月28日舉行的“尋找中國創客”論壇上表示,在美國,很多金融投資都出現在支付領域,我們發現中國消費金融是非常獨特和可投資的細分市場。
下注消費金融的原因在于我們看到消費金融在金融領域是比較鮮明的,可以支持消費者從0到1到100的市場。消費金融是非常獨立和完整的業務部門,它可以獲得非常好的市場份額,不用依附于存貸一體化非常完善和復雜的銀行體系來發展,所以當我們看待消費金融時,感覺這是一個適合VC投資的行業,是可以由技術驅動、數據驅動從0—1做到非常大的行業。
王愷認為,消費不等于金融,但是消費一定等于支付,所以當我們說消費金融時,首先要搞清楚消費支付產生在什么地方,傳統的支付肯定是信用卡環節。中國可以在消費集中的場景里對消費造成顛覆的事物有支付寶和微信,其實京東、阿里在線下垂直領域也有非常集中的消費場景,他們在自己的閉環里或支付入口可以對信用卡進行一定程度的替代,這些機會對于VC來說可參與度很少。
在以支付寶為代表的公司確實形成了從支付中的*核心的價值鏈——發卡到收端機構的一個完整閉環,他們是未來主流消費進市場里*不可忽視的力量。
互聯網支付平臺賺錢的少
然而,另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在數量如此眾多的第三方支付企業中,能夠真正盈利且找準發展策略的企業卻極少。整個市場份額中自去年年底申通快遞借殼艾西迪上市以來,國內多家快遞業巨頭圓通、順豐相繼宣布上市。而近期,又一家快遞企業宣布上市,韻達擬作價180億元重組上市。
盡管韻達的財務數據與申通、圓通較為接近,但在重組上市的操作中,韻達卻因政策調整而有所區別,并未和幾個上市領跑者一樣嵌入配套融資項目,而是僅由“重大資產置換”和“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兩部分組成。
另外,盡管證監會6月17日披露的《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要求對原控股股東與新進入的控股股東一致要求持股鎖定36個月,其他新進入股東的持股鎖定期從目前的12個月延長到24個月。雖然《辦法》目前仍在征求意見階段,但韻達已按照征求意見稿進行了對標。
爭相上市凸顯行業困境
近年來,快遞業發展迅猛毋庸置疑。據**郵政局數據顯示,2015年**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206.7億件,同比增長48%;業務收入累計完成2769.6億元,同比增長35.4%。預計到2020年快遞年業務量達到500億件,業務收入達8000億元。
對迎來黃金期的快遞業而言,政策方面的鼓勵與支持也促使企業可以大展拳腳。2016年初,**郵政局黨組召開會議,研究確定了2016年10項重點工作,其中一項是打造“快遞航母”,出臺支持企業兼并重組、加快形成若干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骨干快遞企業的工作方案,推動重點快遞企業改制上市。
然而,隨著行業內競爭愈發激烈,快遞行業毛利率持續下滑。據中金公司數據顯示,快遞行業毛利率已從2007年約30%的水平,下滑至目前5%—10%的水平。
而近期快遞企業紛紛上市也反映出快遞行業的困境。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師姚建芳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快遞行業同質化嚴重,盈利模式相似,加劇競爭壓力,而毛利低、服務短板、信息泄露等行業性問題突出。
分析人士還指出,目前國內的快遞行業仍處于快速發展的勞動密集型階段,這造成了快遞行業更依賴從業人員的個人素質,但目前快遞行業的從業人員整體水平依然偏低且流動性大。
另外,該分析人士也指出,目前國內快遞行業的高速發展過度依賴于電商平臺,行業自身缺乏創新動力,*終導致快遞行業效率低下,只能依靠拼“人頭”來獲取利潤。
不僅如此,快遞企業也面臨來自自建物流系統諸如京東、蘇寧、阿里巴巴等電商平臺的壓力。盡管自建物流系統價格不菲,但是自建物流系統依然被電商平臺視為提升品質服務、打造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手段。京東在物流方面的大手筆從不吝嗇,也有分析人士用“豪賭”一詞來形容。而阿里巴巴除了在國內布局,也將物流的觸角延伸至海外,收購新加坡郵政14.51%的股份,借此在東南亞地區占據物流有利位置。
轉向資本市場是大勢所趨
快遞業發展到現階段,格局相較初期已經發生了變化。從價格競爭到聯合提價,再到時效競速,一定程度上顯示快遞行業競爭已經從原來野蠻擴展的量變,轉向提升附加值的質變,基于此有業內人士指出,融資渠道從原本的戰略投資轉向資本市場是大勢所趨。
事實上,借助資本的力量,可以使快遞有更多的資金擴大企業規模,完善自身服務鏈,拓展新的市場。然而,姚建芳也表示,上市后快遞企業將面臨新的挑戰,如何突破現有的服務模式才是重點。
還有分析人士表示,現在國內的快遞公司基本都是加盟模式運營,加盟商的良莠不齊讓快遞公司沒有辦法投入資金去進行技術革新。資本的介入,或許能夠幫助快遞公司更好地規范管理,同時提高利潤率。
談及未來快遞企業的投資重點,姚建芳指出,投資重點在于自身規模擴大、智能化物流設備以及技術投入和研發、農村以及海外市場的開拓、管理體制的完善和員工服務質量的提高。
另一方面,引入資本加強快遞企業們與自建物流體系的電商平臺之間的物流之爭,也能夠為快遞企業輸血并增強其競爭力。此外,分析人士還指出,由于快遞企業的戰略縱深遠不及蘇寧、京東、阿里巴巴等電商自建的物流平臺,后者可以通過快遞虧損來搶占市場份額,而快遞公司則難以招架,急需通過資本運作來補充血液,或者引入更多社會資本抵御市場競爭攻勢。
對此,姚建芳認為,快遞企業上市后,在完善自身服務上有更多的投入,服務水平將有進一步提高,與自建物流體系的電商平臺形成強有力的競爭。并且給其他沒有自建物流的電商平臺和第三方賣家更多高質量的物流選擇。
面對這樣一個內有憂患,外有虎狼的局面,有業內人士認為,“上市越早越容易占據有利位置,與其他競爭對手拉開差距。”
多家快遞企業謀劃上市前幾大支付巨頭如支付寶、銀聯支付、財付通、易寶支付等占據了近80%的市場份額。剩下約20%的份額由200家中小型支付企業搶食。中國銀聯總裁時文朝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現在央行批了269家第三方支付公司,269家里面能有三四家真盈利,那就相當不錯了,剩下的基本都在虧錢。”
互聯網支付領域競爭更為激烈。支付清算協會研究報告顯示,交易金額排名**前十位的支付機構業務量之和占支付機構互聯網支付業務總金額的87.11%。10家占據市場近9成業務量,而剩下的102家才占據了10%多一點的業務。
“互聯網之所以能夠介入金融業,不是因為互聯網天生能做金融,而是因為傳統的金融業忽略了支付功能,而正是由于有了網絡支付,才有了互聯網金融。”大成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肖颯稱,以支付寶、微信支付為代表,互聯網的支付渠道在把控風險的同時以其便捷**贏得了投資人青睞,具有一定優勢。
互聯網支付已滲透到消費者日常生活中,用戶黏性較強,使得市場準入門檻較高。支付清算協會認為,新進入主體或將多采用并購形式涉足互聯網支付業務,加上監管機構新批準的機構數量預期有限,互聯網支付市場的服務提供方總體數量將趨于穩定,隨著整個互聯網支付市場的體量趨于龐大,其業務增速也將趨于穩定。
互聯網支付進入“拼爹”時代
無論是“親爹”,如螞蟻金服之于支付寶、騰訊之于財付通、京東之于京東支付,還是“干爹”,萬達之于快錢,第三方支付都在尋求更大的平臺,以求多元化發展。
事實上,大的兼并重組已經發生,而且未來繼續會發生。京東商城將網銀在線納入麾下,并更名為京東支付;快錢已投身于萬達,并從基礎功能支付,發展到理財業務、企業融資,再到前陣聯手萬達推出眾籌項目“穩賺1號”,被業界看成是產融結合的范例。
易寶支付方面表示,資本大鱷的不斷涌入使得財力不那么雄厚的中小支付企業生存環境更加艱難,無論是支付寶背后的阿里、財付通背后的騰訊,還是銀聯商務背后的政府力量,未來的拼殺只會更加慘烈。未來的第三方支付將是一個“抱大腿”、“求包養”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