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15左右,京東用戶隱私泄密事件聚焦發酵,多名客戶的信息被泄露,很多人在幾分鐘之內就被騙走數十萬,總共損失數百萬,在受害者集體行動進行維權的時候,京東方面的回應是:該部分用戶使用相同注冊信息(用戶名和密碼),在其他網站泄漏后被不法分子使
去年3.15左右,京東用戶隱私泄密事件聚焦發酵,多名客戶的信息被泄露,很多人在幾分鐘之內就被騙走數十萬,總共損失數百萬,在受害者集體行動進行維權的時候,京東方面的回應是:該部分用戶使用相同注冊信息(用戶名和密碼),在其他網站泄漏后被不法分子使用“撞庫”的方法進行詐騙。
所以處于食物鏈底端的消費者*終只能吃悶虧,盡管有媒體質疑京東是存在“安全漏洞”,但此事還是不了了之,而現在這件事終于水落石出,并非是“撞庫”這么蹊蹺,而是因為出現了“內鬼”。
根據法制晚報的報道,京東三名負責物流的員工通過QQ群聯系賣家,共出售了9313條客戶信息,
石家莊網絡優化獲悉,據被告人的公認,泄露的客戶信息將近有3萬條,三人總計非法獲利4萬元,一條信息的價格從*初的3毛錢一條漲價到1.5元一條,買主對信息的明確要求就是——只要已經在京東商城下單付款,但還沒有收到貨的客戶個人信息。
不過,針對這次事件的受害消費者來說,嫌犯的落網給消費者的訴訟帶來了轉機,去年的索賠訴訟均被法院駁回,而現在已經明確這次信息的泄露是由于京東方面的過失導致,所以消費者可以向其索賠,找回自己的損失。
在快遞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一部分時,物流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的確令人擔憂。不只是京東,其他物流公司也應該在安全系統上加強隱私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