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談起實體商場,許多人的印象都是同一個:在網絡電商的沖擊下,越來越多的商場變得蕭條甚至關門。然而就在前些天,中糧大悅城讓南京路上的津匯廣場死而復生。同時,河東區愛琴海廣場以及南開區熙悅匯的開業,又讓天津的實體商場火了一把。實體商場到底
2015年談起實體商場,許多人的印象都是同一個:在網絡電商的沖擊下,越來越多的商場變得蕭條甚至關門。然而就在前些天,中糧大悅城讓南京路上的津匯廣場死而復生。同時,河東區愛琴海廣場以及南開區熙悅匯的開業,又讓天津的實體商場火了一把。實體商場到底是不行了,還是更行了?
石家莊網站建設了解,電商的火爆在2015年似乎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僅僅是“雙11”,就連買菜、外賣、水電費這些瑣碎的業務也全都讓網絡承包了。網絡包辦了我們所有的消費渠道,實體商場看起來真的走到盡頭了。
然而在每個周末,走進大悅城、愛琴海等購物中心,每個餐廳門前依然排滿了長龍;每個電影院門前依然人頭涌動;每個兒童娛樂區依然火爆異常,就連我們一直認為已經徹底被網購打敗的服務店,也總是人進人出。所有實體商場里的業態似乎仍是一片欣欣向榮之勢,更何況還有新的商場不斷陸續開張。
我們*直觀地看到,餐飲、兒童娛樂、電影,這三個項目幾乎成為新商場的主打業態,而其他以往的服裝、百貨等已經開始退居二線。不過細心的人也可以發現,服裝業正在逐漸轉向快消費時代,正在以更低的價格向網購看齊,而可以試穿的優勢仍然是電商不具備的;百貨正在向精品轉型,高品質的產品可能價格比網上稍貴,但卻能吸引不少消費者的青睞。
整個實體商場正處在一個轉型的時期,不僅僅是業態的變化,豐富的活動、購物街、娛樂項目和優惠措施都在吸引越來越多人重新走入商場。
說到這里不得不提到一種說法,*近有媒體稱,有專家擔心實體經濟受到電商沖擊后,導致大量就業機會的喪失。然而我們看到的是,電商在帶來同樣多就業機會的同時,也讓實體商場創造出了更多新的就業崗位,比如商場活動策劃、餐飲業服務人員等等。這些新崗位不僅沒有減少過去傳統商場的售貨員的就業崗位,更豐富了第三產業的就業形式,讓消費者享受到了更全面的服務。
電商沖擊對于實體商場來說,短期看來是一個影響,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能力的增加,追求物質消費的要求已經從“有”提升為“好”。更高品質的商品和服務,要求實體經濟創造更加豐富的服務形式,且是網絡電商無法代替的形式。或許未來更健康的競爭狀態應該是,電商負責提供基礎商品,而實體商場負責提供高品質服務。如此一來,我們真的不必為商場們擔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