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生鮮電商這兩年發展神速,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已有數千多家。 石家莊網站建設 了解,2014年中國生鮮電子商務市場規模225億元,未來三年內這一市場將達到1500億元高峰。生鮮電商備受資本青睞和追捧。本期華興觀點將由華興資本副總裁丁玉婷針對生鮮電商與大
國內生鮮電商這兩年發展神速,**各地大大小小的已有數千多家。
石家莊網站建設了解,2014年中國生鮮電子商務市場規模225億元,未來三年內這一市場將達到1500億元高峰。生鮮電商備受資本青睞和追捧。本期華興觀點將由華興資本副總裁丁玉婷針對生鮮電商與大家一起分享。
這是2015年**一期華興觀點,12月31日我們還將為大家奉上年終盤點,無論是年終盤點還是華興觀點,我們一直堅持與大家分享*專業的聲音。
2015年O2O的火爆再次將生鮮電商這個詞推到了風口浪尖,在這生鮮O2O層出不窮的一年,大家津津樂道于Instacart的估值已經超過了20億美元,不知道有多少人會想起在1999年上市時籌集了3.75億美元的Webvan,在破產前這家的估值曾經達到約80億美元。
拋開各種各樣的商業模式,回到O2O或者說電商本身,應該說是一種非常直接的商業模式,簡單粗暴,鏈接了上游供應商和終端用戶。我們從其中三個*重要的環節來看生鮮電商/O2O:供應商、消費者和商品。
供應商
很多創業者都會提到上游供應鏈的改造,那么我們來看下生鮮電商對上游供應鏈的改造。上游供應鏈的覆蓋顯然是指得一提,但是不同領域的供應鏈迥異,其價值應該也是不同的。
舉一個極端的例子,每個人都買過的--可口可樂,應該說可口可樂作為全球知名的品牌,顯然是非常“強勢”的供應商,對這樣供應商的覆蓋顯然會帶來競爭壁壘,因為可口可樂每年在全球的銷售量是非常巨大的,能直接去他們那里拿貨的渠道商一定也是有限的,是有**范圍的銷售網絡的。相反的,如果上游的供應商是一個區域性的品牌,**性的銷售渠道價值反而有限,并且容易受到local player的挑戰。所以生鮮O2O的供應鏈價值,從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其品類的銷售半徑。
消費者
談到C端大家往往都會提到GMV、DAU諸如此類,但是用戶為什么要來這里買東西?在生鮮這個領域,用戶的需求到底有哪些?創業者通過各種模式來迎合消費者的喜好,免費送貨上門、小包裝零賣etc。現在市場上有不少生鮮O2O,模式不盡相同,有預定的、有現貨的;有送貨上門的、有上門自提的;有設門店的,有純移動端的;門店有直營的、有自營的、有加盟的;有做社區的、有做商圈的等等等等。但是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是,本來做社區的也開始做商圈了,有加盟的也開始做自營了。相信這是因為產品可以不斷迭代、凈化。因此這些“產品”本身,是很難成為護城河的。
商品
生鮮之所以一直被稱為電商**剩下的處女地,很大程度是由其商品本身的“非標”屬性決定的。仍然舉個極端的例子-蘋果手機,應該是*標品了,其品牌商已經完成幾乎所有環節的標準化,從產品本身、功能的傳遞、銷售渠道諸如此類,此時一個消費者,如果要去京東上購買,京東只要幫助其完成交易這個過程即可。這樣的標品,現有的電商巨頭已經基本完成了所能達到的效率**化,并形成進入壁壘(即購買規模)。但是反過來看生鮮,基本上中國的上游生鮮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即上游還沒有完成整個產品的標準化過程,其中很大一部分工作是由生鮮電商來完成的,比如質量把控、內容的傳遞(有籽的葡萄、比較脆的蘋果etc)。這些工作如果能夠逐步沉淀下來,**為成為電商/渠道自身的品牌和價值。
回到之前提的問題,用戶為什么要來這里買東西?無論消費者選擇的是哪個渠道,其目的都是為了買到東西,并完成交易。如果說商業模式可以不斷升級的話,不變的只有交易本身。2014年中國生鮮市場規模號稱超過了1,000億元,我相信這個市場的互聯網化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