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華庵,座落于坎坡村村邊緣,即現在的湛江市霞山區解放西路19號之二。始建于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占地面積有7500平方米,(因為歷史的摧殘現存實際只有21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為1600多平方米
客戶簡介:
鏡華庵,座落于坎坡村村邊緣,即現在的湛江市霞山區解放西路19號之二。始建于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占地面積有7500平方米,(因為歷史的摧殘現存實際只有21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為1600多平方米。本庵現建筑有兩進,**進為彌勒佛、護法殿,第二進為大雄寶殿,中院左廂房為藏經樓、祖師堂、齋房和庫房;右廂房為檀越功德堂及僧寮。住寺尼僧現有十多人,相對于霞山區在市區里的寺庵來說是屬于比較大的一所寺庵。
鏡華庵的歷史由來
<鏡華庵>原名<鏡湖庵>,始建名字為<三寶堂>,由坎坡村一位吳姓地主舍地,開始為一位名釋祥慶的出家師父帶領吳居士等幾位居士籌款建造三寶堂。釋祥恒師父于一九三六年由香港回到大陸,在湛江市社壇村買了一塊地搭起一間小茅蓬暫住,準備建造寺庵。當時被釋祥慶師父及吳居士發現有一位出家師父(即上面所說的那位祥恒師父)在一間小茅蓬里念經,就已經認定祥恒師父是三寶堂的未來,硬要請祥恒師父來三寶堂主持佛法。當時祥恒師父本不愿意來三寶堂,但是因為祥慶師父與吳居士的堅持,他們甚至偷偷把祥恒師父買的那一塊地賣掉,說用三寶堂來與上面所賣的那一塊地來作交換,等于是把三寶堂賣給了祥恒師父,在此事的堅持下祥恒師父也只能留在三寶堂。當時三寶堂前有一湖,湖水清澈如鏡,三寶堂里住的又是尼眾,故祥恒師父把<三寶堂>改名為<鏡湖庵>,又將此湖取名為<伽藍放生湖>。后由于歷史原因又更名為<鏡華庵>
鏡華庵的滄桑
由于六十年代開始破四舊、立四新十年浩劫種種蕩動歷史的破壞,鏡湖庵經這十年運動的洗劫已經破敗不堪,文物、地契等證件也隨著歷史的破壞不知去向。1984年鏡湖庵由原來7500平方米的占地面積變成現在的2100多平方米面積,門前清澈如鏡的伽藍放生湖也隨著地皮的稀貴而被賣出去當建筑物。祥恒師父望著已經沒有伽藍放生湖印映的鏡湖庵感慨萬千,并因為要感恩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還給出家人自由信仰的權益的原因,故將<鏡湖庵>更名為延續到現在的<鏡華庵>。
鏡華庵的重修
一九九二年祥恒師父逝世往生后,由她大弟子釋玲寬師父主持鏡華庵,二弟子玲偉為會計,三弟子聞融為出納。同年7月份大家和合在原來的基礎上開始重修大雄寶殿,第三年又增建僧舍。直至2008年臘月住持玲寬師父辭世往生,鏡華庵的宗教土地使用權問題一直未能得到解決。
鏡華庵的現況
2010年初經過全庵教職人員民主選舉、市佛教協會批準和區宗教局備案,由釋聞融師父擔任鏡華庵主持,經過本庵尼眾近一年的努力,在市、區民宗局以及佛教協會的支持幫助下,鏡華庵的土地使用權問題終于在次年得到圓滿的解決。
由于鏡華庵位于市區中心人流繁多之地,如今的鏡華庵,可謂宗教活動如法如律,大眾遵循佛律清規,宗風和暢,梵音遠播,四方信眾至此燒香禮佛絡繹不絕,香火也日趨旺盛。同時,寺院在聞融法師的帶領下還具備了舉辦各類大型宗教活動的能力。在區民宗局等上級的支持下,曾經多次舉辦大量的海龜、魚蝦類以及飛鳥等的放生活動,使得廣大信教群眾受益非淺。每年多次參加各種救災扶貧的活動,以及向孤寡老人行予捐助衣被等的慰問。
另外,每年還定期舉辦各種拜懺,誦經、念佛法會活動。法會的圓滿舉行,在利益眾多信眾的同時,更得到了廣大信眾的一致好評。
教以才興,寺以才治、法以才宏。佛教事業的發展,以及寺庵的發展靠的是人才。鏡華庵清楚地認識到這點,凡是來本庵出家的年輕者,都會派出去學習深造。所以今后將繼續加強人才的培養,為佛教事業的發展多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