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老鬼跟通達系某大佬同行,適逢各大快遞和上市公司發季報和年中報,期間難免會聊到相關話題。大佬突然提到了一家公司:美團應該已經發了二季報,不知道具體數據和表現怎么樣?還在虧損嗎? 表現還可以啊,不但止損,而且還實現整體盈利,二季度凈利
前段時間,老鬼跟通達系某大佬同行,適逢各大快遞和上市公司發季報和年中報,期間難免會聊到相關話題。大佬突然提到了一家公司:美團應該已經發了二季報,不知道具體數據和表現怎么樣?還在虧損嗎?
“表現還可以啊,不但止損,而且還實現整體盈利,二季度凈利潤將近15億元。”
“哦,盈利的主要業務來源是哪部分?”
“外賣。概括起來主要兩個原因吧,一是補貼少了;二是傭金多了。一減一加,效果明顯。”
“原本以為美團距離盈利還有一年多的時間,沒想到這么快就做到了。如此一來,美團會不會騰出來手打快遞?太可怕了。”
大佬說完后也陷入了沉思,氣氛略尷尬。過了一會兒,大佬自言自語道:這就是結構性優勢的凸顯。要說怎么對付其他玩家,我能列出一百多種方案;但要是真跟美團打,現在一點招都沒有。
美團,真有這么可怕嗎?
時間先拉回至今年5月6號,這顯然是一個經過精心挑選的日子,美團在北京召開發布會,正式推出新品牌「美團配送」,并宣布開放配送平臺。
美團高級副總裁兼到家事業群總裁王莆中表示:希望將美團的配送網絡在各行業更好的延伸,開放給更多客戶使用。配送網絡的延伸和開放,絕不僅僅是人力資源的復用,而是要針對不同行業的需求,設計不同的履約產品,升級配送調度系統,完善配送基礎設施,進一步建設更柔性的配送網絡。
簡單講就是橫向滿足商戶、用戶在更多品類和場景上的即時配送需求,縱向可以共享末端配送資源,服務好更多的商戶和用戶,提升城市物流整體效率。
針對這種「轉變」,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美團配送總經理魏巍舉了一個例子:以后用戶即使不在美團下單,也能享受到美團配送的服務。像家樂福在美團和餓了么都上線了服務,作為社會化開放平臺,就應該配送商家整體的線上訂單,或者他需要配送的其他訂單,不限于單一性的流量平臺。
老鬼的朋友安德華指出,美團配送的推出和平臺的開放,歸根到底還是運力資源的開放和輸出。相較于傳統快遞,美團在「運力池」儲備和調度上,擁有巨大的優勢。
這個「運力池」有多大?5月6日發布會上公開的數據是:美團配送在**發展了近萬家配送站點、前置倉實體網絡,服務于**360多萬商家和4億多用戶,覆蓋2800余座市縣,日活躍配送騎手超過60萬人。
根據美團研究院2019年1月發布的數據,2018年在美團外賣平臺上獲得收入的騎手,數量就達到了270萬。
安德華直言,目前美團平臺上能夠直接承接業務,隨時可用來調度的活躍騎手和「準騎手」,保守估計也有300萬之眾。坐擁300萬「能打」的騎手,美團配送的底氣可見一斑。
按照美團的規劃和設想,開放后的美團配送,將從三大層面輸出即時配送能力。
一是技術層面:依托于美團「超腦」即時配送系統,實現全系統派單,持續提升了配送效率。
二是運力網絡:目前,美團配送針對便利店、傳統商超、近場零售、寫字樓等不同場景,已經形成了4種運力網絡模式,分別為點對點網絡的「巡游模式」、 星型網絡的「星系模式」、前置小倉+配送的「倉配一體模式」、配送+智能末端的「智能末端模式」。不同的運力網絡模式,結合「超腦」即時配送系統以及無人配送車等智能裝備,可以滿足不同的配送場景和不同商家的需求
三是產業鏈接:邀請產業鏈上下游更多生態伙伴加入平臺,整合各方資源,將平臺訂單共享給第三方運力,同時拓展多類型商戶,共同打造更完整和強大的配送生態。
石家莊網站建設消息7月29日,美團創始人王興在微博上表示:九年多過去了,慶祝美團外賣突破**3000萬單。日均3000萬單,從體量上來講僅次于中通快遞;但從處理效率上來看,可以說是無出其右者。
隨著外延的持續擴大,「萬物皆可送」的美團,與快遞的交集也會越來越大。在這個過程中,新勢力與老玩家的沖突不可避免。
公開信息顯示,美團配送開放平臺后,諸如家樂福、CFB集團、百果園、多點、叮當快藥等都已與其達成合作。僅從合作的商家上看來,美團配送與快遞公司仍處在兩個不同的戰場,互相之間「交火」的可能性也不大。
但從趨勢上來看,這一仗恐怕勢在必打。或者說,美團配送的邊界遲早有**會擴大到快遞公司的勢力范圍。隨著新零售的崛起和演變,商流的形態也在發生改變,由此必然會在物流層面帶來深層次,甚至是顛覆性的變革。比如,隨著本地生活類電商的成熟,尤其是配套的供應鏈體系的完善,商品「本地發」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消費者「即需即用」的場景也會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即時配送的需求必將被徹底引燃和激發。
正是預感到了這種變化,阿里(菜鳥)不遺余力地布局和強化本地配送能力;快遞公司也開始嘗試進軍同城配送,雖然手段和途徑不一樣,但針對的市場都是同一塊蛋糕;京東物流和蘇寧物流也從各自的優勢出發,發力即時配送,卡位和搶占新的消費場景。
老鬼之前的文章曾有提到過,今年快遞江湖的局勢異常復雜,各種力量暗戰不斷:拼多多「攪局」,阿里「做局」,小米「入局」,騰訊「謀局」,美團「破局」……快遞江湖的爭斗,早已脫離快遞的范疇。
未雨綢繆方能臨危不亂。對快遞公司來講,上一個「黃金十年」的電商紅利已經分食殆盡,下一個「黃金十下」肯定還會來,但能不能持續分享紅利,僅從各方目前的動作來看,還是要打一個問號。
趁著美團還沒有「開戰」,快遞公司必須要有所防范。為什么這樣講?因為王興這個人及其帶領的團隊,真的太能打了,*關鍵的是,什么都敢打。
美團在香港上市后,有一篇關于美團成長和王興的文章非常火,標題是:《九敗一勝》。大致的意思是,王興在美團上市前的創業生涯中,14年的時間里,林林總總的原因失敗了許多次,但卻總能夠做到屢敗屢戰。
不夸張的講,王興的創業過程,就是不停地跟對手戰斗和打仗的過程。從創辦校內網引領了的中國SNS潮流,到團購網引發的百團大戰,好不容易打贏了,發現團購依然是一條死胡同,于是不得不再次變道,追著餓了么的步伐,殺入外賣戰場。就這樣,一場接一場的打仗,硬是把美團送入了港交所。
當初「流血上市」的美團不但開始賺錢了,而且增勢兇猛。沒錢的時候尚且打的風生水起,現在兵強馬壯,尤其快遞這個行業正面臨著巨大的變革,新一輪的機會窗口正在浮現,王興能不動手?
老鬼勸誡快遞公司要未雨綢繆,但在王興和美團的望遠鏡里,對手或許根本就是當下的快遞玩家,或者說不全是。
在此之前的7月18日,美團還上線了閃購業務,助力零售升級,服務范圍包含超市百貨、生鮮果蔬、健康護理、母嬰用品等,借此搭建30分鐘到貨生活賣場。消費者打開美團外賣APP,點擊底部閃購頻道,即可進入美團閃購頁面。
對此,有人說評價說:美團配送是美團得以快速進入新零售場景的入場券。老鬼深以為然。實際上,圍繞新零售和新物流的爭戰已經開打。
僅就目前來講,新物流領域的暗戰呈「五強爭霸」格局,除了美團,其他四個玩家分別是:京東、阿里(菜鳥)、順豐和蘇寧。
京東除了自有的物流平臺,旗下還有眾包配送網絡——達達-京東到家 ,「運力池」的儲備與產品矩陣都非常有競爭力,今年更是大力推廣面向C端用戶的快遞業務,可以說火力全開。
阿里(菜鳥)采取的策略更像是「田忌賽馬」,除了將美團的「宿敵」餓了么收入囊下,開放蜂鳥配送平臺外,同步進行的還有丹鳥物流的落地,以及在「三通」百世等身上的滲透,大開大合大手筆。
順豐的發力點主要集中在同城急送(即時物流)業務。作為今年剛上線的一項新業務,發展速度之快,超出想象。**發布的2019半年報顯示,上半年,順豐同城業務實現不含稅營業收入7.86億元,同比增長129.13%,遠高于行業平均增速。
蘇寧物流雖然看上去不慍不火,但依托蘇寧小店、蘇寧秒達等新平臺串起消費新場景的做法,可以說是另辟蹊徑,其在即時配送領域的潛力不容小覷。
現在回過頭再看我們一開始提到的問題:如果美團騰出來手打快遞,你說當如何應對?